叆ài,【叆叇】多云的样子。潘尼《逸民吟》:“朝云叆叇,行露未曦。”(行:路。曦:晒干。)
我们一起来赏析西晋文人潘尼的这首《逸民吟》。这首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勾勒出古代隐士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
潘尼《逸民吟》全文
《逸民吟》
朝云叆叇,行露未曦。
游鱼群戏,翔鸟双飞。
逍遥博观,日晏忘归。
嗟哉世士,从我者谁?
注释
1. 逸民:指避世隐居的人,超脱世俗的高人。
2. 朝云叆叇 (zhāo yun ài dài):
· 叆叇:云雾缭绕、浓密蔽日的样子。
· 整句:清晨的云霞浓郁而缭绕。此景既描绘了自然的朦胧美,也暗喻了尘世纷扰、局势不明。
3. 行露未曦 (xing lu wèi xi):
· 曦:晒干,干燥。
· 整句:路边的露水还未被晒干。语出《诗经·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暗示路途艰难,有湿身之险。在这里,潘尼化用此意,暗指世路坎坷,危险潜藏。
4. 游鱼群戏,翔鸟双飞:
· 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的自在与和谐。鱼儿结群嬉戏,鸟儿比翼双飞。这与前两句的朦胧险阻形成对比,展现了隐逸者所向往和拥有的无忧无虑、结伴同游的生活状态。
5. 逍遥博观,日晏忘归:
· 逍遥:悠然自得,无拘无束。
· 博观:广泛地游览,博览大自然。
· 日晏:天色已晚。
· 整句:我逍遥自在地在天地间徜徉观赏,直到天色已晚都乐而忘返。
6. 嗟哉世士,从我者谁?:
· 嗟哉:感叹词,意为“唉”、“啊”。
· 世士: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
· 整句:唉!这世间的士人们,有谁能追随我(走上这条隐逸之路)呢? 这一句是点睛之笔,既有对世人的惋惜,也有对自己选择道路的孤独与自豪。
翻译
清晨的云霞浓郁缭绕,路上的露水还未干透。
(但在这自然之中,)鱼儿成群自在地嬉戏,鸟儿比翼快乐地飞翔。
我逍遥地遍览这天地美景,直至日暮时分都流连忘返。
可叹啊,世间那些汲汲于功名的士人,有谁愿意追随我,一同归隐呢?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一天的生活与他的内心独白。
· 开篇写景,实则写世:“朝云叆叇,行露未曦”表面上写的是清晨的景色,但实际上是对险恶、潮湿、看不清前路的世俗社会的隐喻。这或许象征着官场的诡谲、仕途的艰难。
· 转折入自然,展现理想:然而,隐士并未被困于此。他的目光转向了“游鱼”和“翔鸟”,它们自由、和谐、无忧无虑。这代表了他所选择的隐逸生活——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本真。
· 自我写照与陶醉:“逍遥博观,日晏忘归”是隐士生活的生动写照。他完全沉浸在与天地精神的往来中,这种快乐是如此纯粹,以至于忘记了时间。
· 孤独的叩问:最后一句“嗟哉世士,从我者谁?”将诗的境界推向高潮。他并非没有同道中人的渴望,但也深知这条路的寂寞。这一问,既有对沉迷名利场之人的惋惜与召唤,也包含着自己坚守道路的孤高与决绝。
整首诗通过世路之艰与隐逸之乐的鲜明对比,塑造了一个清醒、独立、逍遥的隐士形象,表达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世俗价值观的超越。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与潘尼所处的西晋初期的政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1. 混乱的时局:西晋王朝虽然统一了三国,但其内部充满了巨大的危机。皇族内部矛盾尖锐(即将爆发的“八王之乱”),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士人稍有不慎便会卷入其中,招致杀身之祸。
2. “竹林七贤”的遗风: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和玄学思想非常盛行。许多名士为了保全性命、追求精神自由,选择远离政治,寄情山水,谈玄论道。这种风气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人。
3. 潘尼的个人选择:潘尼虽然最终出仕为官,并且是一位相对平稳的官僚,但他性格“静退”,不喜激烈的竞争。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风险的警惕。《逸民吟》正是这种心态的集中反映。它可能创作于他对时局感到失望或忧虑的时期,借“逸民”之口,抒发自己内心的理想和对同道的呼唤。
作者介绍
潘尼(约250年—约311年),字正叔,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西晋文学家。
1. 家世与仕途:他是着名文学家潘岳(潘安)的侄子,二人并称“两潘”。他自幼以才华闻名,性格沉稳恬淡,与其叔潘岳的急躁热衷形成对比。官至太常卿,地位清贵。
2. 文学成就:潘尼是西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辞藻华美,但与潘岳相比,其作品更显得平和温雅,透露出一种淡泊之气。
3. 历史评价:在政治上,他比其叔潘岳要明智和幸运得多。在“八王之乱”的腥风血雨中,他一度辞官归里,得以保全。而潘岳则最终被灭族。这与他作品中流露出的隐逸和退守思想不无关系。
4. 与本文的关系:《逸民吟》正是他“静退”人格的文学化身。诗中的“逸民”形象,可以看作是他理想中的自我,或者是他为当时士人指出的一条可能的出路。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更是一份乱世中的生存哲学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