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áng,魏学洢《核舟记》:“矫首昂视。”(矫:直着,挺直。)
魏学洢的《核舟记》以其生动的笔触,记录了一枚桃核小舟上展现的广阔世界,不仅让我们惊叹于明代微雕技艺的精湛,也让我们思考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下面为你梳理这篇文章的方方面面。
作者魏学洢:才子与孝子
魏学洢(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他天资聪颖,七岁就能作诗,年少时与父亲在寺庙中苦读,学问精深,以文章闻名乡里,着有《茅檐集》八卷。
然而,他的命运十分坎坷。明天启五年(1625年),其父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陷下狱。魏学洢一路暗中随行,昼伏夜出,千方百计营救父亲。父亲最终惨死狱中,魏学洢扶柩归乡,日夜号泣,竟因哀伤过度在同一年去世,年仅二十九岁。他千里救父的孝行感动世人,被称为魏孝子。
表:魏学洢生平简表
项目 信息
生卒年 约1596年-约1625年
字号 字子敬,号茅檐
籍贯 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
主要作品 《核舟记》、《茅檐集》
生平大事 父魏大中遭阉党迫害冤死狱中;魏学洢营救未果,扶柩归乡后因哀伤过度去世。
《核舟记》全文、注释与翻译
以下是《核舟记》中关于船头坐三人段的原文、注释与翻译,帮助你理解文意,特别是矫首昂视的语境。
原文: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原文关键词\/句 注释 现代汉语翻译
峨冠而多髯者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手卷 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观看一幅手卷。
如有所语 语:说话。 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
绝类弥勒 绝类:极像。类:像。 佛印极像弥勒佛。
矫首昂视 矫首:举头,抬头。矫,举。 抬起头,仰望着上方。
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属:不相类似。 神情与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诎右臂支船 诎:弯曲。 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矫首昂视的精妙刻画
矫首昂视仅用四字,便生动刻画出佛印这个方外之人的形象。
· 动作与神态:是的意思,是的意思,这个姿态充满了超然物外、放达不羁的神韵。
· 与他人的对比:此时,苏东坡和黄鲁直正专注于手卷,身体微侧,膝盖靠在一起。而佛印则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完全不同。这一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佛印作为出家人,脱离尘世束缚、心境开阔、仰望天际的洒脱形象。
《核舟记》的创作背景
理解《核舟记》,也需要了解它产生的时代:
1. 晚明的江南文化:文章记录的核舟刻于天启壬戌秋日(1622年)。当时北方政治斗争激烈,阉党横行,但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手工艺高度发展。《核舟记》中描绘的精巧核雕,正是江南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缩影。
2. 作者的个人境遇:魏学洢写作此文时(约1622-1625年),正处于他个人人生的艰难时期。不久后,他的父亲便遭陷害,家破人亡。这篇文章或许也寄托了他对 之技的赞叹和对宁静致远生活的向往,在动荡时局中寻求一丝精神的慰藉。
文章的寓意与现实意义
《核舟记》的价值远超一篇说明文,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层次的:
· 工匠精神的典范: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技艺,是精益求精、专注耐心的极致体现。在仅八分有奇的桃核上,人物神态、器具细节都栩栩如生,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对于当今社会倡导的工匠精神是极佳的古典印证。
· 技进乎道的哲学:高超的技艺(技)最终升华成为一种艺术和境界(道)。王叔远的雕刻已不仅仅是手艺,更是艺术创造与人生智慧的融合。他通过微雕,将大苏泛赤壁这一文学典故凝固于方寸之间,赋予了桃核深厚的文化生命。
· 一种理想的生活姿态:核舟上的人物,展现了不同的生命情态。苏、黄的专注研讨,佛印的旷达超然,甚至舟子的与,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提醒我们,人生可以既有对事业的专注,也有对生活的旷达,张弛有度,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 人文与经济的交融:《核舟记》也折射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文经济学。像王叔远这样的巧匠,凭借其技艺,使普通的桃核变为珍贵的艺术品,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这启示我们,文化的创造力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对于今天发展文化产业仍有借鉴意义。
希望以上解读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更深入地理解《核舟记》和矫首昂视背后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