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山东地界有个姓王的书生,在家排行老七,祖上可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这位王七公子啊,自打年少时就迷上了修仙问道的事儿,整天念叨着要寻仙访道。
这天,他听说崂山上常有仙人出没,这小子二话不说,收拾行李就上了路!
您猜怎么着?他爬上一处山顶,果然见着座青瓦白墙的道观,四下里松柏森森,云雾缭绕,真真是个清修的好去处!
只见一位老道士端坐蒲团之上,银白的长发直垂到衣领边,可那双眼睛却亮得跟星星似的,精神头儿足得很呐!
王生赶忙上前行礼搭话,这一聊可不得了,老道句句说的都是玄机妙理,把个王生听得如痴如醉,当下就要磕头拜师。
老道士捋着长须笑道:贫道这儿修行可是要吃苦头的,看你细皮嫩肉的,怕是受不住哟!
王生把胸脯拍得砰砰响:师父放心,再苦再累弟子也扛得住!
说话间天色渐晚,但见外出砍柴的弟子们陆续归来,足足有二三十人。王生一一见了礼,就在观里住下了。
第二天鸡还没叫,老道就把王生喊起来,塞给他一把斧头,让他跟着师兄们上山砍柴。
起初王生还劲头十足,可过了一个多月,手上磨出水泡又结成老茧,脚底板疼得不敢沾地,夜里偷偷摸着满手的血泡,心里就打起退堂鼓来了。
却说这日晚间归来,见师父正与两位客人对坐饮酒。天色已暗却不见点灯,只见老道士拿起剪刀一下剪了个圆纸片,往墙上一贴——怪事来了!那纸片顿时化作一轮明月,清辉洒满屋子,亮得连汗毛都能数清楚!
众弟子忙着端酒送菜,一位客人笑道:如此良辰美景,岂能独享?
拿起桌上酒壶就给众人斟酒。
王生心里嘀咕:这么个小壶,够几个人喝?
赶忙抢了个大海碗,生怕喝不着。谁知你一杯我一碗,那壶里的酒竟丝毫不见少!
更奇的还在后头——另一位客人笑道:有明月无佳人岂不寂寞?待我请嫦娥来舞上一曲!
说着将筷子往月里一抛,只见月光中走出一位仙子,起初只有尺把高,落地就变成真人大小。
但见这仙子腰如细柳,颈若白玉,跳起霓裳舞来真是飘飘欲仙,还边舞边唱:仙仙乎,归去乎,奈何幽禁广寒乎!
歌声清亮得如同玉箫轻吹。舞毕一跃跳上桌案,在众人惊叹声中又变回一根筷子!
第三位客人酒兴更浓:今夜如此快活,何不到月宫里痛饮一番?
但见三人移动席案,竟缓缓走入月轮之中。众弟子抬头望去,分明看见三人坐在月宫里推杯换盏,眉须都看得真真切切,好似镜中倒影。
约莫一炷香功夫,月光渐暗,有小道士点灯进来,却见老道士独坐桌前,两位客人早已不见踪影。桌上残羹尚温,墙上那轮明月,不过还是张剪纸罢了!
老道士笑问众人:可曾喝尽兴了?
众人连声称是。
老道点头:既然尽兴,便早些歇息,明日还要砍柴。
王生看到这般神通,哪里还想着回家?
可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熬不住了——这些日子天天砍柴,半点法术都没学着。
这日,他找到老道士诉苦道:弟子千里迢迢来学道,纵学不会长生术,好歹教些小法术也不枉此行啊!如今两三个月过去,整天就是砍柴砍柴,弟子在家从未吃过这种苦......
老道士听完哈哈大笑,回道:我早说你吃不得苦,明日便送你下山吧。
王生急忙扯住师父衣袖说:师父好歹传弟子一招半式!也算不负此行。”
道士问:“想学什么?”
王生说:“每见师父穿墙过壁如履平地,但求此术足矣!
老道笑着应允,当下传授口诀,叫他默念咒语后大喝一声:进去!低头猛冲莫犹豫!
王生退后几步朝墙奔去,果然如入虚空,回头已在墙外!喜得他连连叩谢。
老道却正色道:此法最重心性,归去后须得洁身自好,否则必然失灵。
临行时,老道又赠了王生一些盘缠当作路费。
王生回到家中心痒难耐,对着妻子吹嘘道:你夫君如今是得了真传的,铜墙铁壁也挡不住!
妻子自是不信。王生当即摆开架势,退到数尺之外,口中念念有词,埋头就往墙上冲——只听的一声巨响!
您猜怎么着?整个人撞在墙上弹了回来,额头上肿起个鸡蛋大的包!妻子赶紧扶起他,又是心疼又是好笑。
王生又羞又恼,跳脚大骂:好个牛鼻子老道,竟敢戏耍于我!
这正是:
求仙不问修行苦,只贪捷径妙术殊。
穿墙未成撞肿额,世人莫笑王生愚!
要知世间多少事,皆因取巧败中途。
脚踏实地方为道,心术不正术必输!
话说那异史氏(蒲松龄自称)评得好:“世人听此故事无不发笑,却不知世上如王生之流何其多也!现今多的是那等专爱听奉承、怕听忠言的糊涂人。偏有那溜须拍马之徒,专进些欺男霸女的恶计,还哄骗说:‘照此行事,保管横行无阻!’初试时或见小效,便以为天下皆可如此胡为,不到撞得头破血流之时,绝不肯回头醒悟啊!”
这段《崂山道士》就说到此处,列位看官须知:
修仙修道先修心,取巧偷懒终成空。
若是心术不正时,妙法也成撞墙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