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精度三维重建所带来的惊人发现,虽然只是微观层面的细微痕迹,但其背后揭示的意义却极其重大。它不仅仅印证了张铁柱关于伪造密室的基本供述,更深刻地揭示了作案过程中对老宅结构细节的极致利用和精巧的力学设计,这将林文斌在这个案件中的角色,从一个单纯提供信息的内应,提升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可能直接参与策划和指挥的“技术总监”的高度。
同时,这种相对复杂的操作手法也暗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张铁柱在窗外黑暗狭窄的环境下,既要分心操控那个需要稳定支点的特制工具,又要精准地完成这套“滑轮拉线”操作,其难度相当高。他是否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协助?比如帮他打光照明、观察望风、甚至在他操作时帮忙固定一下工具基座或者搭把手拉线?
陆野强忍着精神力过度透支带来的强烈虚脱感和头痛,立刻将这个突破性的发现和推论向周队做了汇报。
“有道理!非常有可能!”周队听完陆野的分析,眼中精光一闪,猛地一拍桌子,“立刻重新提审张铁柱!不要再问他是不是一个人,直接点破他操作手法的复杂性,问他当晚到底有几个人在场!重点追问那个帮他操作的人是谁!”
再次提审张铁柱。起初,他依然坚持最初的口供,咬定自己是独立完成所有操作。但当预审民警不再纠缠于他是否作案,而是突然抛出警方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出的、那套利用窗棂木楔作为滑轮的复杂操作手法细节,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一人独立完成的高难度和矛盾点时,张铁柱脸上的镇定终于维持不住了,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慌。
他显然没料到警方的技术手段竟然能达到如此匪夷所思的程度,连这种细节都能重构出来。在民警连番的心理攻势和确凿的技术分析面前,他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
最终,他额头上渗出冷汗,吞吞吐吐地交代了实情:案发当晚,确实还有一个人在场。是一个他之前不认识、由林文斌带来的年轻人,林文斌声称是其“绝对可靠的朋友”。那个人主要负责在巷子口把风,以及在操作时帮他用手电筒照射定位(光线调得很暗)。具体到了最关键的使用工具和拉线操作插销的环节,那个年轻人也确实搭了把手,帮他一起稳定住了窗外那个需要顶在墙上的工具基座,防止其在拉拽时滑动。但整个过程中那个人几乎没说话,动作也很迅速,完成后就和一直等在巷子口的林文斌一起提前离开了现场,留下他完成最后的入室盗窃和清理痕迹。
“林文斌当晚也在现场附近?!”这个信息如同一声惊雷!
“是...他说他不放心,一定要亲眼看着...”张铁柱低声道,不敢抬头,“但他很小心,一直躲在更远处的阴影里,我没太看清...”
林文斌案发时并非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省城!他就在犯罪现场附近!那他那个看似完美无瑕、由火车票记录和车站监控构成的不在场证明,岂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使用了“金蝉脱壳”之计!他极有可能提前购买了火车票,并安排了一个身形与自己相似的替身(很可能就是那个现场帮忙的年轻人),拿着他的身份证和车票,冒充他通过安检、检票,甚至登上火车,故意在监控下留下“离开”的影像。而他自己,则利用这个时间差,秘密潜伏下来,直到作案结束后才真正离开!
警方立刻行动起来,兵分两路:一队人重新调取并严格核查案发前数小时本县火车站的所有监控录像,特别是林文斌“进站”、“候车”、“检票”、“上车”的各个环节,进行最高精度的人像比对和行为分析;另一队人则扩大对案发当晚思惠堂周边所有社会监控探头的排查范围和时间段,全力搜寻林文斌及其同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