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的通讯器在指尖微微震动,屏幕上赫尔墨斯c-12区域的异常信号还未完全解析,他的眉头已经拧成一团。这是一场真正的战争前奏,而银河联盟必须比敌人更快一步。
他没有迟疑,直接下令:“将所有侦察数据同步传输至科研中心,我要最优先级处理。”
“是!”通讯员立刻执行命令。
星耀转身离开作战指挥室,烈风紧随其后,两人一路沉默地穿过长廊,最终抵达了位于地下三层的联合科研基地。这里是银河联盟最核心的技术研发场所,汇聚了来自不同种族、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伊莎贝拉已经在门口等候,手中拿着一份刚刚解密的分析报告。
“敌舰的能量波动模式确实存在异常。”她迎上星耀的目光,语气冷静,“但我们的设备无法长时间追踪,而且他们的隐形系统似乎能主动干扰我们已知的探测频率。”
星耀点头,目光扫过实验室内部。数十名工程师正围绕着全息投影操作台忙碌,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专注的气氛。
“我需要你们做一件事。”星耀的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整个房间安静下来,“找出他们的弱点,制造出能够对抗他们科技的武器。”
一名年长的科学家皱眉开口:“理论上可行,但我们缺乏足够的样本和时间。”
“时间不是问题。”星耀淡淡道,“我会调配一切资源给你们,包括远古遗民的技术资料。”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伊莎贝拉也惊讶地看了他一眼:“你确定要这么做?那些资料……”
“如果我们不掌握未来科技,就只能被别人主宰命运。”星耀打断她的话,眼神坚定,“现在,我要求你们三天内拿出初步方案。”
压力如山压下,但没有人再提出异议。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整个科研基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运作状态。星耀亲自坐镇指挥中心,每隔两小时便巡视一次各个研究小组,确保每一分资源都被高效利用。
第三天深夜,主控室内,一位年轻的量子物理学家突然站起身来,激动地喊道:“我们找到了!”
所有人瞬间聚集到他的操作台前。
“通过逆向解析敌舰能量波动的频率偏移,我们发现它们的隐形系统依赖一种特殊的共振波段维持稳定。”他快速调出一组数据图谱,“如果我们在相同频率上施加反向干扰,就能短暂破坏他们的隐形效果。”
“问题是,这种干扰必须精准到纳米级的波动控制。”另一位研究员补充道,“目前的设备根本达不到这个精度。”
星耀沉思片刻,忽然问道:“如果结合引力扰动技术呢?”
全场一静。
“你是说……”伊莎贝拉眼睛亮了起来,“用引力场作为媒介,引导干扰波精准锁定目标?”
“没错。”星耀点头,“这不是不可能,只是没人尝试过。”
这句话仿佛点燃了某种火花,整个实验室再次沸腾起来。
接下来的十天里,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模拟测试与原型机搭建。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新的发现,而每一次突破都让整个项目更进一步。
终于,在第十七天清晨,第一代“量子引力干扰装置”的原型机完成组装。
“准备实测。”星耀站在实验场边缘,低声下令。
巨大的测试舱内,一艘伪装成敌舰模型的飞行器缓缓启动隐形系统,随即彻底消失在监控视野中。
“目标进入潜行状态。”操作员汇报。
“启动干扰装置。”星耀沉声道。
随着一道微弱但清晰的能量波动扩散开来,原本空无一物的空间中,逐渐浮现出一个模糊的轮廓。
“频率锁定成功!”研究员兴奋地喊道,“我们可以追踪它了!”
紧接着,另一组武器系统开始介入——这是基于新干扰技术开发的“相位穿透导弹”,能够在敌舰隐形状态下发动攻击。
“发射!”星耀下达指令。
一枚细长的银色导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目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测试舱内激起一阵气流震荡。
“击中!”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
星耀却没有露出笑容,他知道,这只是理论上的胜利。真正的战场,远比实验室复杂得多。
他转身走向主控台,按下紧急会议频道。
“召集所有高级将领和科研负责人,半小时后开会。”
……
会议室内,星耀站在全息投影前,身后是那艘被击毁的敌舰模型。
“这是我们目前为止取得的最大进展。”他环视众人,“但这还不够。”
“干扰装置虽然有效,但范围有限,且需要极高的能量支持。”一位军事专家指出,“实战中难以大规模部署。”
“我知道。”星耀点头,“所以我要求你们继续优化设计,同时制定多套战术预案。”
“我们会考虑使用小型化版本搭载在战舰或无人侦察机上。”伊莎贝拉补充道,“这样可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反应速度。”
“很好。”星耀满意地点头,“另外,我们需要建立一支专门的科技战斗部队,负责在战场上实时调整干扰参数,并配合主力舰队作战。”
“任务很重。”烈风低声道,“但我们会做到。”
星耀看向窗外,远处的星空中,几艘新型战舰正在试飞,尾焰划破黑暗,如同银河中的流星。
“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他轻声说道,“我们也必须准备好。”
就在这时,通讯器再次响起。
星耀接通,屏幕上出现了一张陌生却带着一丝熟悉感的脸。
“星耀将军。”对方的声音低沉而冷静,“我是‘曙光’组织的情报员。我们有情报显示,敌方母舰即将展开第一次跃迁,目标可能是银河中央。”
星耀的眼神骤然锐利。
“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