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农机提车乡邻乐 传感攻坚研发忙
“家和院”的清晨总裹着玉米粥的甜香。母亲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把煮得软烂的玉米碎压成泥,拌进白粥里——这是给双胞胎准备的辅食,也是给今天要去提农机的老乡们准备的早餐,熬得格外浓稠,能顶饿。“晴晴,快把保温桶拿过来,装几碗粥让强子带去提车点,老乡们一早来排队,肯定没吃早饭。”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爬爬垫上的两个小家伙身上,哥哥正抱着玉米穗玩偶打滚,妹妹则趴在旁边,伸手去拽他的袜子,小嘴巴“咿呀”着,笑得眉眼弯弯。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拿起印着玉米图案的保温桶:“早准备好了,还放了几个玉米馒头,都是热乎的。”她蹲下身,给双胞胎喂了两勺玉米粥,哥哥吃得飞快,妹妹则边吃边玩,偶尔把粥蹭到脸上,苏晚晴顺手用纸巾擦干净:“今天老乡们提农机,肯定热闹,咱们忙完就过去看看。”
“爸爸!爸爸!”小电背着书包从房间跑出来,脸上满是兴奋,“我们种植角的蚜虫都不见了!玉米苗长得更高了,王老师说要给我们的种植角评‘最佳长势奖’!”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智舱农机的提车清单,摸了摸小电的头:“真棒!中午爸爸去学校给你们的玉米苗拍几张照片,放进咱们的家庭Vlog里。”小电眼睛一亮,抓起一个玉米馒头就往外跑:“太好了!我要跟同学们说,咱们的玉米苗是全校最棒的!”
送完小电,林凡和苏晚晴直奔村西的农机提车点。刚到路口,就看见十几台银灰色的智能农机整齐地排成一排,车身上“智舱农机·乡村版”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老乡们已经来了不少,围着农机议论纷纷,强子正拿着名单在登记,手里还提着母亲准备的保温桶:“大家别急,按名单顺序来,先签字,再领钥匙,技术员会手把手教大家操作,保证每个人都学会。”
李叔拄着拐杖,手里攥着刚拿到的农机钥匙,笑得合不拢嘴:“终于能提车了!以后种玉米再也不用弯腰弓背了,这3万块花得值!”他走到自己订的农机旁,按技术员教的方法,按下启动键,农机缓缓启动,发出轻微的轰鸣声,李叔握着方向盘,在空地上开了一圈,停下来时,老乡们都围了上来,纷纷称赞:“老李,你学得真快!这农机看着真稳!”
张婶带着她儿子也来了,想提两台农机:“苏妹子,我家那三亩洼地,以前播种得两个人忙一天,这农机多久能种完?”苏晚晴笑着说:“张婶,这农机一小时能种两亩地,你家三亩地,一个半小时就能种完,还不用你弯腰。”技术员这时凑过来,手把手教张婶的儿子调“洼地模式”:“您看,按这个键,底盘会升高,避免农机陷进泥里,播种深度也会自动调整。”
正热闹着,林凡的手机响了,是智舱芯科研发负责人打来的,语气带着几分急切:“林总,国产化传感器的原型机做出来了,但测试时发现,在强光环境下,数据传输有点延迟,要是在正午作业,可能会影响播种精度,咱们得调整芯片的抗干扰参数,不然没法批量生产。”林凡心里一紧——秋收在即,正午正是作业的好时候,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你别急,”他沉稳地说,“马上组织团队,重点攻克抗干扰技术,把实验室的强光模拟设备打开,24小时不间断测试,有问题随时跟我汇报。另外,把现有库存的进口传感器再清点一遍,看看能不能再挤出50台的量,优先给种植面积大的老乡。”
挂了电话,强子凑过来说:“凡哥,要是传感器搞不定,剩下的农机咋办?好多老乡都等着用呢。”林凡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研发团队已经找到问题所在了,最多三天就能解决。你先统计一下,还有多少老乡没提车,跟他们说清楚情况,保证秋收前一定让大家用上农机。”
中午,林凡去学校给小电的种植角拍照。操场上,小小的种植角里,玉米苗已经长到了膝盖高,嫩绿的叶子舒展着,看起来生机勃勃。小电和同学们正围着玉米苗,给它们浇水、松土,王老师在旁边笑着说:“林总,多亏了你给的生物农药,玉米苗长得特别好,其他班的老师都来取经呢。”林凡拿起手机,拍下玉米苗的特写,又拍了孩子们劳作的场景:“等秋天玉米熟了,咱们一起摘玉米,再拍个丰收的视频。”
下午,林凡去了智舱芯科的研发中心。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围着传感器原型机忙活,强光模拟设备下,传感器的数据在屏幕上跳动。“林总,我们已经调整了芯片的滤波参数,现在在强光下的数据延迟从0.5秒降到了0.01秒,完全符合作业要求。”研发负责人指着屏幕说。林凡点点头,让技术员把传感器装到农机上,去试验田测试:“实地测试一下,看看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播种精度能不能达标。”
试验田上,装着国产传感器的农机缓缓行驶,播种口均匀地撒出种子,操作屏上显示的株距、深度都精准无误。技术员挖开土查看,种子埋得深浅一致,株距也符合设定标准。“林总,测试通过了!”技术员兴奋地说,“国产传感器的性能完全不输进口的,甚至在抗干扰方面更胜一筹!”林凡松了口气,给智舱农机的生产部门打电话:“可以批量生产了,务必在十天内完成200台农机的装配,按时交付给老乡们。”
傍晚回到“家和院”,小电兴奋地讲着学校的事:“王老师把您拍的照片发到班级群里,好多家长都问咱们的玉米种子在哪买的,还有的家长说要带孩子来参观咱们的种植角呢!”母亲端上晚饭——玉米排骨汤、炒青菜、玉米发糕,还有刚煮好的嫩玉米。大家围坐在餐桌旁,边吃边聊。强子打来电话,说提了农机的老乡们已经开始播种了,都夸农机好用,还说要给合作社送面锦旗。林凡笑着说:“锦旗就不用送了,大家用得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饭后,林凡和苏晚晴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着双胞胎在爬爬垫上玩——哥哥抓着玉米穗玩偶,妹妹则跟着哥哥爬,偶尔停下来,对着星空“咿呀”几声。小电靠在他们身边,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翻看今天拍的玉米苗照片:“妈妈,咱们什么时候剪辑秋游的Vlog呀?我想把玉米苗的照片也加进去。”苏晚晴笑着说:“明天周末,咱们一起剪辑,把秋游的快乐和玉米苗的长势都记录下来。”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远处的田野里,几台智能农机还在忙着播种,灯光在夜色中移动,像是星星落在了田埂上。“你看,”苏晚晴轻声说,“老乡们提了农机,传感器的问题也解决了,小电的玉米苗长得也好,咱们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别人越是想卡咱们的脖子,咱们就越要迎难而上,自己的技术硬了,才能让老乡们不受委屈,让咱们的乡村越来越好。以后,还要让更多的国产智能设备走进乡村,让更多的家庭过上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