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忘生的继任大典结束的很快。
事实上,李忘生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是纯阳宫事实上的掌门了,如今举办这大典,无非是向江湖宣告一下,说明李忘生的正统性罢了。
当然了,其中也有借机维系正道感情,讨论一下各门派以后的发展之类的目的。
只不过如今藏剑山庄管事的是叶晖,这些麻烦的事情和常笙没什么关系,和常笙有关的是···
坏消息,叶英真成吕洞宾弟子了。
好消息,记名的,他不会留在纯阳宫。
在各门派经过几天的商讨,达成一系列pY交易后,叶英代替了常笙,和叶晖他们一起返回藏剑山庄。
而常笙则是留在了纯阳宫,和于睿一同沉浸在悟道的快乐之中。
不过常笙可不是吃软饭,蹭于睿的感悟。
于睿年岁浅,虽然能悟到东西,但悟得太多之后,就容易陷入一种‘感觉什么都挺好用的,可精力有限,我该选什么呢’的困境中。真就对应了那句‘少则得、多则惑’的至理名言。
而常笙有着数世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能帮于睿分析整理这些所得。
简单来说就是,于睿数据收集,常笙处理数据,共享状态下,谁也不吃亏。
于睿有时候也会很疑惑,觉得常笙的经历和知识,丰富得不像是个年轻人。
但她没在常笙的思绪中感觉到什么不对,最后只能摇摇头,将常笙归类为天赋点偏的天才。
得亏常笙不知道于睿的所想,不然非得狂冒几斤冷汗不可。
于睿之所以没察觉不对,是因为双修的时候,常笙一心只有处理数据,根本没空想其他的,于睿自然感觉不到。
而平日里,他们又不会保持双修状态,常笙的所思所想不会被于睿感知,这才让常笙逃过一劫。
不然的话,常笙怕不是要有大麻烦。
倒不是说不相信于睿,只是人性是赌不起的。
时间往往能改变一切,另类长生的诱惑,这世上有几个人能顶得住呢?特别是在寿命所剩无几,能够清晰感知到自己逐渐衰老的时候。
所以,于睿不知道才是最好的,常笙也不想和她反目成仇。
···
铸剑坊
常笙摩挲着铁块,看着眼前冰冷的锻造炉,心中甚是烦乱,眉头也紧紧的皱着。
过了许久之后,常笙眉头一舒,眼神坚定的点燃了炉火。
随着常笙展开阵法,炉中的温度也在加持下急剧上升。
待到温度适合,常笙将手上的铁块扔进炉中,受常笙操控微微浮在炭火上。
在极致的高温中,铁块很快就被融化做铁水,聚做一团。
常笙见状,打太极似的舞动起双手。
随着常笙的动作,铁水周围出现阴阳五行之气,开始淬炼铁水。
这一招他还是从叶英那里学的。
自从有了这个方法,别人要捶打一两个月的过程,常笙多花些心力和真气,一两个时辰就搞定了。
至于常笙为什么会比叶英多出两道气嘛。
叶英是专修四季剑法的。
这剑法虽名为四季,但核心却是五行,所以叶英才能借助阵法操纵五行之气。
而蕴含阴阳的日月剑法,叶英在治好了身体之后,就只是兼修来蕴养身体——他一心唯剑,没有对女色的需求,自然没有钻研日月剑法的动力。
常笙不同,他的基础内功什么都有,所有东西同时修行,主打的就一个全方位发展,努力成为圆形战士。
言归正传
在常笙提高了输出效率后,材料很快就淬炼完成。
在常笙的操控下,这淬炼完成的铁水在空中流淌,慢慢的变成弓的形状。
常笙闭上双眼,一边感受着弓的状态,一边借助真气调整,直到这把弓彻底凝固定形。
···
常笙之所以铸弓而不是铸剑,是因为他要杀一个人,一个很难杀、且不能让人联系到常笙自己的人。
前几日,长安传来消息,未来致使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因兵败被押送到了长安。
当然了,常笙不是要杀安禄山。
现在的安禄山还不是日后的那个三镇节度使、御史大夫,常笙想要杀他的话,只需要堵在他的必经之路上,干掉他做成马匪截杀就好了。
反正他是异族,没人会认真调查的,不用这么麻烦。
常笙要杀的是,天日之表、当朝皇帝——
李隆基。
有道是,见微知着。
帝辛年轻时也是难得的明主,只是后来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威望又太大没人能制衡他,这才变成了后期的商纣王。
李隆基的一生,其实和商纣王也差不多。
只是大唐的底子太厚,这才没让李隆基一次败光家业。
帝辛的转变是从一双象牙筷子开始的。而安禄山,就是李隆基的那双象牙筷子。
安禄山轻敌冒进,致使所部军队近乎全军覆没,犯这种错误,不管怎么看他都是要死的。
但李隆基居然以良将难得为名,无视了宰相张九龄的力谏,赦免了安禄山的罪行。
大唐良将难得?
这简直是常笙听过的最大笑话。
对常笙来说,安禄山死不死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安禄山这样都能被赦免,这就意味着已经没人能够制衡李隆基了,他以后可以凭着自己的喜好做事。
权力一旦失去制衡,它就会无限制的放大持有者的欲望。
这样下去,即便没有了安禄山,将来也会有褚禄山、卫禄山,叛乱的爆发是注定了的。
但常笙不想爆发叛乱。
他又不想演什么乱世出英雄的戏剧,天下大乱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只有天下太平,他才能过得舒服。
就像上一世,兵戈一起,江湖上横行无忌的常少侠,最后也只能带着徒弟躲在山中做乌龟,
这一世的他可不想和吕洞宾一起在后山养乌龟。
而且他出身藏剑,有九天的武库在,除非他无情无义,否则连乌龟都没得养。
而盛世的大唐不像末年的北宋一般无可救药,只要在李隆基搞事之前搞死他,凭大唐的底蕴,后面上几个稳重守成的皇帝,战争就不可能在他老死之前进入中原大地。
很巧,常笙不擅长解决问题,但他很擅长解决有问题的人。
——
长安
有人说,在这里,你能看到人类在太平盛世下所能创造出的最壮丽、最复杂、最充满活力的图景。
但前提是你得白天的时候看。
毕竟这个时代是执行宵禁的,若不是上元节或者一些特殊的日子或庆典,大晚上的你不仅什么都看不到,还有可能会被金吾卫抓走。
不过对常笙来说,金吾卫就有点不够看了。
不说金吾卫,便是守卫皇宫的禁军,也都拿常笙没办法。
在黑暗的加持下,常笙从翻越长安城墙到潜入皇宫,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最后,常笙停留在开朝会的大殿房顶。
李隆基的欲望才刚刚从牢笼里冒头,现在还没有失控,还是那个勤政的皇帝,若无特殊情况的话,他每日都是要上早朝处理政事的。
所以常笙不需要像无头苍蝇一样去找李隆基,只要在这里等他过来就好了。
等到早晨的第一抹晨光划破最深的黑暗,群臣们也熙熙攘攘的来到宫门外,依品级列队等待,然后在御史的监督下依次进入皇宫。
等常笙看见官员们朝着大殿走来,便摘下挂在身上的长弓,以及别在后腰上的、唯一的箭枝,弯弓搭箭指向寝宫的方向。
很快,李隆基的的仪仗兼护卫队出现在常笙的视野中。
常笙缓缓地拉开弓,包裹在黑色夜行帽子和假面之下的流云纹开始闪烁光芒,却没有一丝透露出来。
常笙的气息随着长弓的弯曲开始收敛,直到长弓拉满,他的存在感也完全消失。
等到李隆基出现,常笙确认了他身份的那一刻,闭上眼也不瞄准,然后松开了弓弦。
嗡——
长箭如流星般划过夜空,无声且迅疾的穿过高力士的防护和李隆基的身体,随后弓弦的嗡鸣才缓缓传开。
听到声音,李隆基的护卫队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快速组成阵型,将李隆基给护卫在中央。
“快去寻御医!”
高力士愤怒且凄厉的声音传来,带队军官回头一看,心里顿时就凉了半截。
无他,李隆基现在很‘开心’,甚至‘开心’的有点死了。
就这最后一口气,还是高力士内力化冰封住了伤口,强行用内力为李隆基续命的结果。
将军怒吼。“快去寻御医过来,传令封锁全城,抓捕刺客。”
阵中几个士兵立马脱离阵型,一个全力跑去寻御医,其余人皆四下散开,一路高呼有刺客,通知禁卫军封锁宫闱。
···
士兵的命令还在传达,常笙却已经冲出了皇宫。
箭一离弦,常笙就头也不回的消失在了原地,顺着自己来时的路途一路狂奔着离开。
不需要确认,在放手的那一瞬间,李隆基已经死了。
勾连天地的状态下,所有数据都不需要常笙计算,就会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都不需要瞄准,只需要确认目标,然后按照数据把箭射出去就行了,根本不可能射偏。
不算太远的距离下,特别打造的弓箭在常笙的真气加持下所爆发出的速度和力道,挡肯定是挡不住的,除非有人开挂。
躲也不可能,有心算无心,除非李隆基是绝世高手,否则他绝对躲不开。
常笙要做的,就是射完箭赶紧离开,然后等李隆基的死讯传来就好了。
不同于进宫时需要潜入,常笙离开的时候,完全是怎么快怎么来,很多护卫根本就没反应过来,常笙的身影就已经消失在他们眼中了。
军中高手想要拦截、拖住常笙,但常笙根本不和他们纠缠,每次相遇都以绝对的速度绕过并甩开他们。
离开皇宫后,没有了高手的拦截,常笙跑的更快了。
消息还没传出皇宫,金吾卫也只以为常笙是什么大盗,在常笙几下就消失在他们眼中后,自知抓不住人的他们,果断当作没看到——
一个月才那么点粮饷,玩什么命啊。
然后,常笙就顺利的离开了长安。
···
皇宫
李隆基终究没撑到御医的到来。
就连替李隆基挡箭的高力士,此刻也悄无声息的躺倒在了地上,看上去有一点···不对,死得透透的。
看他乌黑的嘴唇就知道,他是死于中毒。
张九龄带着当朝宰相们面色严肃的站在李隆基的尸体前,等待着禁卫军的调查报告和太子的到来。
大唐虽然是玄武门继承制,但一般都是逼迫皇帝退位,皇帝被杀这样的事,开国以来还是头一次出现。
若是处理不好,他们都得青史留名——骂名。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确认这事是不是太子干的。如果不是,那就立马安排太子继位。
刺客行刺的时机和地点都太不好了,皇帝就这样死在了满朝文武面前,若不快刀斩乱麻,只怕长安会生出大乱。
很快,禁军统领就拿着一支有着些许变形的箭矢走了过来。
“张相,凶器已经挖出来了。”
“能找到线索吗?”
“找不到,这箭矢是私造的,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除了打造的工艺比较好之外,用料简单常见,根本就无从查起。”
“能从工艺溯源吗?”
“能打造这种箭矢的,天下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更别说还有许多人不在明面上,根本没办法查。”
“人呢?有这种武艺和箭术的,想来不是泛泛之辈,应当很好查才对。”
“我们还在和兵部以及凌雪阁核对,想来···来了。”
张九龄等人顺着禁军统领的视线看去,只见兵部尚书和凌雪阁主事都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张九龄上去问到。“怎么样,有可疑的人吗?”
两人同时摇了摇头。“有此箭术的人不少,但有这般轻功的一个都没有。”
张九龄沉吟了一下,低声问道。“和那位有没有关系。”
凌雪阁主事知道张九龄问的是谁,所以一言不发,只是摇了摇头。
李隆基就是靠政变支持自己父亲复位,才因功上位的,对自家人最是严防死守,所有皇亲的一言一行都处在凌雪阁的监视之下,其中监视力度最大的就是太子。
如果太子能在这种监控力度下,悄无声息的培养或拉拢到这样的高手,那他的手底下,就绝不会只有这一个高手。
有这样的能力,太子完全可以走玄武门,正大光明的继承皇位,根本不需要刺杀皇帝。
非要说的话,张九龄的嫌疑才是最大的。
不久前,张九龄因为安禄山的事才和皇帝闹得很不愉快,作为当朝宰相,他既有这样的实力,也有这样的动机。
张九龄见凌雪阁主事看了自己一眼,转头看了一眼沉默的同僚之后,张九龄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叹了口气之后问道。
“太子殿下到了吗?”
“到了有一会儿了,只是说要避嫌,才一直没有过来。”
“走,随我一同去恭迎太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