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舱降落在军工产业园时,已是傍晚。夕阳将园区里的厂房染成金红色,歼击机制造厂的试飞跑道上还停着两架未涂装的原型机,坦克厂的车间里隐约传来发动机的嗡鸣声——整个产业园都透着一股与临江化肥厂截然不同的紧张节奏,而这份紧张,正聚焦在园区最深处的预警机研发中心里。
尤启明和张晓明刚走进门,蓝海就拿着一沓数据报表快步迎了上来,脸上满是急切:“老板,你可算回来了!军方的李参谋已经等了您一下午,雷达的低空探测距离还差20公里,我们调试了十几种参数都没用。”
“具体差多少?设计指标是多少?”尤启明一边快步往研发中心走,一边问道,指尖已经无意识的在口袋里摩挲——预警机作为“空中千里眼”,低空探测能力直接关系到对低空突袭目标的预警效率,军方给出的设计指标是低空100米以下探测距离不低于300公里,现在差的这20公里,在实战中可能就是胜负的关键。
“实际测试只有二百八十公里,而且,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还会再衰减百分之五。”蓝海翻开报表,指着上面的波形图,“我们排查了硬件,雷达天线、发射机都没有问题;也调了信号处理算法,还是没有突破。绿峰已经带着通讯器制造厂的工程师,在拆天线阵列了,想看看是不是内部接线有干扰。”
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灯光通明。十几台显示器并排放置,上面跳动着雷达信号的波形图,七名穿着军装的人正围着屏幕讨论,其中一个肩扛两杠四星的中年男人,正是军方派驻预警机项目的李参谋。他看到尤启明进来,立刻迎了上去:“尤总,你可回来了!总部刚才又来电话,强调下个月必须看到达标后的初步试飞,要是低空探测这块卡壳,后续的列装计划就得推迟。”
尤启明点点头,目光扫过屏幕:“李参谋,先别急,我先看看数据。”他走到主控制台前,坐下后快速调出雷达的原始测试数据——从信号发射功率、天线增益,到目标反射截面模拟参数,一行行仔细核对。
蓝海站在旁边解释:“我们模拟了不同高度的目标,一千米以上都能达到350公里,就是100米以下信号,一碰到地面杂波就容易被干扰,滤波算法根本滤不干净。”
“地面杂波?”尤启明手指一顿,突然看向蓝海——他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个拆开的天线单元,眉头紧锁。“蓝海,天线的材质和阵列排列是不是按我之前给的参数做的?”
蓝海抬起头,手里举着天线单元:“材质是您指定的钛合金复合材料,阵列也是蜂窝式排列,没问题啊。我们测了天线的辐射效率,能到92%,已经是目前能做到的最高水平了。”
实验室里陷入了沉默,只有显示器的嗡鸣声在回荡。
李参谋看着众人,忍不住补充道:“尤总,实战中,敌人的低空突袭,大多会贴着山地、丘陵飞行,地面杂波比我们现在模拟的还要复杂。要是探测距离不够,等我们发现目标时,可能连拦截的时间都没有。”
尤启明没说话,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了雷达信号处理流程——从信号发射、目标反射,到信号接收、杂波过滤,整个流程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呈现。他的目光停在“杂波过滤”环节,突然指着一个参数问:“这里的滤波阈值,为什么设的是固定值?”
蓝海愣了一下:“固定阈值是行业常规操作啊,能保证滤波的稳定性……”
“问题就出在这。”尤启明打断他,调出不同的地形杂波数据,“地面杂波不是固定的——平原的杂波强度低,山地的杂波强度能高出三倍,用固定阈值过滤,要么滤不掉山地的强杂波,要么会误滤到弱信号的目标。我们得把固定阈值改成动态阈值,让系统根据实时杂波强度自动调整。”
这话一出,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们都眼前一亮。
蓝海立刻放下手中的天线单元:“我懂了!比如在平原地区,阈值调低,能捕捉到更弱的信号;到了山地,阈值自动调高,滤掉强杂波。这样既能保证探测距离,又能避免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