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一早,“宝安军工产业园区”又开始热闹起来,坦克生产厂区的武器生产车间里,机械运转的低鸣,拉开了坦克生产线武器制造的序幕。
张晓明和蓝海正盯着炮管生产线的1台冷锻机,这台从高级位面运来的设备,此刻,正吞吐着一根实心合金钢坯,准备锻压坦克主炮的炮管。
“冷锻工艺不用加热,钢坯直接用2000吨压力锻压成型,炮管内壁的膛线一次成型,精度比传统热段高三倍。”张晓明指着锻压机的观察窗,里边的钢坯在压力作用下缓缓变形,外壁逐渐出现均匀的纹路,“这根炮管是125毫米滑膛炮的核心部件,能发射穿甲弹、高爆弹,有效射程五千米,穿深可达600毫米,能击穿当前主流的坦克装甲。”
5台机器人围绕着冷断机作业:1台负责送料,1台监控压力参数,1台做实时降温,还有2台负责锻压后的校直和抛光。不到一小时,一根泛着金属冷光的炮管就从出料口送出,蓝海用激光测径仪一扫,屏幕上显示“直径误差0.02毫米,膛线深度均匀”。
旁边的军部武器专家李工凑过来用仪器量了又量,最后感叹道:“咱们以前用机床车炮管,一天才能出一根,还得反复矫直,这机器加机器人,一天能出20根吧?”
“满负荷是25根。”蓝海点头,又领着众人往导弹生产线走。
这条生产线专门组装坦克车载的破甲-1反坦克导弹,输送带上整齐排列着导弹的弹体、制导模块和战斗部。“导弹采用红外制导,射程1万米,比现在军队装备的反坦克导弹射程远了两倍,破甲能力强五成。”张晓明拿起一个制导模块,里面的微型芯片泛着微光,“这是“启明集团”提供的核心部件,机器人组装时会精准对接线路,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
只见10台机器人分工明确:有的安装制导模块,有的焊接弹体接缝,有的灌注燃料,最后1台机器人负责整体检测。从零件到完整导弹,全程只需15分钟。
陈少将看着组装好的导弹,问道:“这导弹的命中率能保证吗?”
张晓明调出模拟射击数据:“在复杂地形下,命中率85%,晴天能到92%,机器人会定期校准制导系统,确保每一枚导弹都能达标。”
下午,三条核心生产线(车身、发动机、炮管),开始联动测试。一辆坦克的车身从焊接线运出,经传送带输送到发动机车间,机器人精准将引擎吊装到位,再输送到炮管装配工位,将125毫米滑膛炮安装在炮塔上。整个过程由张晓明和蓝海通过全息系统实时监控,一旦出现偏差,机器人立刻修正。
“现在是半程联动,明天开始全程试生产,预计三天内完成第1台启明-1新坦克的总装。”蓝海看着进度表,对陈少将说,“底盘生产线已调试完毕,能同步供应合格底盘,后续只需补充弹药储存、观瞄系统等辅助生产线就能实现月产50台的目标。”
陈少将站在总装工位旁,看着机器人有条不紊的组装坦克部件,突然对张晓明道:“你们这些机器人真是比最熟练的工人还靠谱。”
张晓明微微颔首:“我们的核心指令就是“精准高效”,为军工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