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风像刀子,刮过林海雪原时带着凄厉的哨音。密营深处,杨帆正对着地图上那些新标注的日军据点出神,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大当家的,南边来人了!”铁柱掀开厚重的棉帘,带进一股寒气,他脸上带着罕见的激动,“是陈先生带来的,说是从南洋来的华侨!”
杨帆猛地抬头。南洋华侨?这个时间点?
他快步走出木屋,迎面看见陈明搀扶着一个几乎冻僵的年轻人走来。那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穿着不合时宜的薄棉袍,脸色青紫,嘴唇干裂,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这位是陈嘉豪先生,从新加坡来。”陈明的声音有些发颤,“他走了三个月,绕道香港、上海,又经北平辗转至此。”
密营最大的木屋里,炭火烧得噼啪作响。陈嘉豪捧着热水碗的双手仍在发抖,却坚持要先办正事。他小心翼翼地从贴身内衣里取出一个油布包,层层解开后,露出一张泛黄的汇票和一封密信。
“杨将军,”年轻人的声音沙哑却坚定,“南洋各界听闻将军在东北坚持抗日,特派学生送来微薄之助。这是首笔捐款,共计五万美元的汇票,可在天津花旗银行兑付。”
屋里响起一阵抽气声。铁柱的眼睛瞪得如铜铃般大,五万美元,足够山寨上下吃用十年。
杨帆没有去接汇票,他的目光落在陈嘉豪冻裂的手指和明显消瘦的脸颊上:“这一路,辛苦了。”
简单的五个字,让年轻人的眼眶骤然红了。他别过脸去,深吸一口气才转回来:“与将军在冰天雪地里打鬼子相比,学生这点苦算不得什么。”
陈明接过汇票,手也在微微发抖。他仔细查验后朝杨帆点头:“是真的,南洋陈嘉庚先生亲笔签名担保。”
“不止这些。”陈嘉豪又从行囊夹层取出一本薄册,“这是旅日华侨秘密搜集的清单,记录了最近三个月日本对外采购的战略物资。”
杨帆接过册子,只翻了几页,脸色就变了。
“铝矾土、废钢铁、橡胶、原油……”他每念出一个词,声音就沉一分,“采购量是往年的三倍还多。”
陈明凑过来看,倒吸一口凉气:“日本人这是在囤积战争物资!”
“比那更严重。”杨帆的手指停在“航空燃油”那一栏,“你们看,仅上个月就从美国进口了五万吨航空燃油。这个量,足够关东军的飞机连续作战三个月。”
木屋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炭火燃烧的噼啪声。
陈嘉豪站起身,尽管腿脚还在发颤,却挺直了腰板:“杨将军,南洋的同胞们虽然身在海外,但心系祖国。我们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这只是第一笔捐款。只要将军坚持抗日,后续还会有更多援助。”
杨帆凝视着这个比自己还要年轻的华侨使者,突然问道:“为什么选择我们?东北抗日的力量不少,有的比我们名声更大。”
“因为将军不同。”陈嘉豪的目光清澈而坚定,“其他队伍要么接受国民政府改编,要么亲近苏俄。唯有将军,是真正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战。南洋的报纸虽然报道不多,但我们有我们的渠道。将军提出的‘抗日不扰民’,建立根据地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窗外,风雪更急了。杨帆走到窗前,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他知道这个时期海外华侨对国内抗战的支持,但没想到会这么早就与自己产生联系。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是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生命线。
“陈先生,”他转身时已经做了决定,“这笔钱,我收下了。但我要你带话给南洋的同胞——”
他的声音在木屋里回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每一分钱,都会用在抗日刀刃上。我们会建立详细的账目,将来若有差池,杨帆提头来见!”
陈嘉豪激动得嘴唇发抖:“将军言重了!同胞们相信将军!”
当夜,密营里举行了简单的接风宴。说是宴,也不过是多了几个菜,大家围着炭火取暖罢了。
陈嘉豪终于换上了厚棉衣,脸上也恢复了血色。他坐在杨帆身边,讲述着一路的惊险:
“在上海差点被日本特务盯上,幸亏青帮的朋友相助。过山海关时,把汇票藏在鞋底,日本兵搜查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铁柱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陈先生,你在南洋过得好好的,为啥要冒这个险?”
年轻人放下碗,眼神变得悠远:“我祖籍福建,父亲常说起甲午之耻。我们在南洋经商,常受洋人欺压,更深知祖国强盛的重要。若是连东北都丢了,中国还有什么希望?”
他突然从怀里取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是一把泥土。
“这是离乡时,家父让我带的闽南泥土。他说,若我能到抗日前线,就把这土洒在祖国的土地上,让列祖列宗知道,海外的游子没有忘记根在何处。”
在众人注视下,陈嘉豪走到门外,郑重地将那把来自南洋的乡土,洒在了东北的黑土地上。
杨帆站在他身后,突然开口:“嘉豪,你读过书,会算账吗?”
“学生在南洋读的是商科,帮父亲管理过账目。”
“那就留下来。”杨帆的声音不容拒绝,“我们缺一个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这笔捐款怎么用,你来负责。”
陈嘉豪愣住了,随即眼中迸发出惊喜的光芒:“将军信得过我?”
“不信你,就不会留你。”杨帆拍拍他的肩,“从明天起,你就是我们根据地的‘财政部长’了。”
夜深人静时,杨帆独自坐在油灯下,仔细研究那份日货清单。铝矾土用于飞机制造,橡胶是轮胎必备,航空燃油更是战略物资……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结论:日本正在为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做准备。
而陈嘉豪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和情报,更是一个信号——海外华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他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写下:“南洋华侨首笔捐款到账,国际援助渠道初步建立。需尽快制定资金使用计划:1.武器采购;2.医疗建设;3.情报网络扩展……”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的风雪似乎小了些。杨帆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这片白色的林海雪原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同胞,正在用各自的方式,为这个民族的存续而奋斗。
天快亮时,他写完最后一笔,吹熄油灯。曙光从木窗的缝隙透进来,照在熟睡的陈嘉豪脸上,那个年轻人即使在睡梦中,嘴角也带着一丝笑意。也许,这就是希望的样子。杨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