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蓝玉模板并非唯一选择,或许未来能抽到治国类的人才图鉴。
他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更希望刘备之子能够具备治理江山的能力。
在现实世界中,刘备刚刚醒来,还不知自己的老祖宗已经为他的儿子谋划。
此时正值初冬,北方寒风凛冽,邺城更下了罕见的初冬大雪。
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如诗如画。
邺城的大街小巷和民居屋顶都积着白雪,显得愈发美丽和热闹。
在刘备的治理下,邺城已非常繁华。
半个时辰后,刘备来到甄家的府邸。
甄俨有些意外,一大早便迎接了刘备的到来。
自从甄家追随刘备后,家族基业已转移到邺城。
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如今甄俨已将经商重心放在冀州治所邺城。
刘备今天有重要的事情要与他商议,他身披虎皮大衣,踏进大殿前还轻轻拍掉身上的雪花。
他对甄家的大宅表示赞赏,称赞其大气、雍容、华贵而不落俗套。
刘备不禁感叹:“甄家的发展颇具江南乡的韵味。”
甄家自中山郡无极县起步,如今已成为北方的首屈一指的巨商。
其根基深厚,加上刘备的推荐,甄家富可敌国。
其府邸距离州牧府极近,规模更大,内部布置精美,宛如世家大族。
甄俨向刘备透露,这座府邸是由子扬先生设计的,作为甄家的祖宅,将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甄俨解释,自己作为商贾,认为人的一生无非衣食住行,若有能力,自然会注重居住环境的打造。
刘备点头进入大殿后表示:“在某些方面,还是需要适当收敛。”
甄俨立刻察觉到言外之意,内心略感惊慌。
甄家所取得的一切都是刘备给予的,因此甄俨十分担忧甄家是否做错了什么。
刘备安抚甄俨表示甄家并没有做错事,但生意做大后,开始在冀州的发展中产生影响,这也带来了一些小麻烦。
不仅是甄家,其他商贾群体也开始让人眼红。
甄俨当即表示会听从主公的建议。
自甄家追随主公以来,一直遵循主公所立之规矩行事,从未越轨。
然而,甄家究竟面临了何种困扰?
刘备坦言:“甄家,钱过多了。”
听闻此言,甄俨心生困惑,钱财众多竟是祸患?
刘备续道:“近日,冀州军以朝廷之名征讨青州,其间必有伤亡。
新朝廷于邺城初立,财政紧张,无法再拨出更多抚恤金。”
甄俨意识到,朝廷急需资金,而商贾群体需承担此重任。
前次为朝廷修建皇宫已使商贾群体疲于应对,如今又要为此次抚恤金出资。
甄俨询问:“此次朝廷所需,是强制征收还是?”
他深知,若是强制征收,则毫无利益可言。
甄家虽与刘备共进共退,但其他商贾恐难以承受。
刘备答:“我与陛下商议,决定向你们借钱。”
此言一出,甄俨惊愕不已,思绪混乱。
朝庭向商贾借钱,实为前所未有之事。
历朝历代,朝廷缺钱往往通过没收财产或抄家问斩的方式解决。
甄俨身躯颤抖,再次确认:“是借……借钱?”
刘备肯定道:“不错,借钱。
你们并未违法,新朝廷也欲树立正面形象,强制征收无法得到冀州民众的认可。”
刘备解释清楚后,甄俨稍稍平息了疑虑。
朝廷向商贾群体借钱的问题,甄俨询问刘备朝廷的借法细节。
实际上,甄俨明白其中的不易之处——朝廷有借未必有还。
商贾群体面对这种情况,往往束手无策。
刘备提醒甄俨,朝廷借款会有连续多次的需求。
甄俨明白新朝廷构建需要大量资金,故表示只要刘备开口,他便会尽力支持。
然而,刘备已经构思出一个双赢的策略,这是他从靖王老祖刘胜那里学到的“用未来钱”
的方法。
甄俨听后,心生喜悦,迫不及待地询问刘备更多细节。
刘备将详细计划写在布帛上交给甄俨。
甄俨看过后心惊胆跳,对刘备的计划赞不绝口,认为此手段超乎寻常,犹如仙人指点。
然而,此计划涉及整个冀州,动静极大,甄俨担心陛下是否会同意。
刘备表示他会向陛下解释,并询问甄俨是否有勇气尝试这个计划。
甄俨坚定地回应,既然计划已经制定出来,他就会全力以赴。
刘备询问甄俨,常往返冀州各郡各县行商的他们,观察到的冀州百姓生活状况如何,尤其是手中是否有闲钱。
甄俨用冀州各郡的经济状况来详细解答。
他描述冀州的十个郡分为三个经济梯队。
其中,中山郡和魏郡百姓最为富裕,被归为第一梯队。
这两个地方的经济繁荣,一方面得益于刘备的治理,另一方面甄家也在中山郡无极县起家,带动了当地经济。
渤海、博陵、河间三郡为第二梯队,这些郡在袁绍担任渤海太守期间就受益于袁氏的威望。
而巨鹿郡则因历史上的黄巾战乱,至今仍未恢复元气,是冀州各郡中最为艰难的一个。
其他如常山、赵国、安平、甘陵等郡国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
甄俨通过比喻将冀州比作父母,各郡则为其儿女,虽有贫富差距,但都是一家人。
刘备和甄俨商讨冀州发展策略,将重心放在魏郡、中山郡,同时尝试渤海、博陵、河间等地。
甄俨受命联络商贾作为表率推动计划。
不久后,冀州债券发行消息传开,张老先生为众人解释债券和利息的含义。
全城热议这一新政策,各界人士纷纷关注并期待购买债券。
各位乡亲,朝廷在陛下与皇叔的旨意下,推出了所谓的债券筹资方案。
意味着朝廷需要向我们借取资金。
一提到“借钱”
,百姓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张老先生面对众多百姓,详细解释:“朝廷并非无因白借,会支付相应的利息作为回报。”
他进一步阐述:“债券有一年期限和两年期限的分别。”
面对现场百姓的困惑和疑惑,张老先生只能耐心解答。
他说:“一年期的债券,利率为百分之三。
若您借一百钱给朝廷,一年后朝廷将返还您一百零三钱。”
接着,他解释了两年期的债券:“若您选择借给朝廷两年,利率则为百分之五。
两年后,朝廷会返还您一百零五钱。”
百姓们开始理解并对此产生兴趣。
现场人声鼎沸,议论纷纷。
面对百姓的疑惑:“为何朝廷需要借钱?”
张老先生回答:“这是朝廷的新政策,旨在改善冀州百姓的生活,通过借钱的方式让百姓的资金流动起来,以此促进市场繁荣。”
然而,人群中仍有担忧的声音:“如果我们购买了债券,朝廷到期不还款怎么办?”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慨:这是千年之后的金融套路,在这个时代的市场上引起了波澜。
朝廷发出的新政策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某问题的提出引发讨论,民众开始热议朝廷是否会如期偿还债务。
现场气氛热烈,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有人认为朝廷不会贪图百姓钱财不还,但也有人担忧朝廷可能无法如期偿还。
民众对债券的购买意愿持有不同态度,一些人选择观望,而另一些人则决定购买。
邺城皇宫内,刘协与刘备等人就债券问题展开讨论。
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债券是否可行的决策上。
债券的风靡在冀州地区越来越盛,尽管民众态度不一,但仍有人关注其后续动向。
刘协心中对此事感到不安,担心新朝廷的颜面问题。
从邺城到冀州各地,债券的声势已起,但刘协最担心的是债券发行后无人购买,导致新朝廷成为笑柄。
刘备则安抚刘协,表示目前民众都在等待债券的发行。
至今事态已明。
决心要行动,即便无十足把握也要迎难而上。
不论是刘协及众人,刘备也是初涉债券事务。
然而,他对靖王老祖的信任却无以复加。
老祖一声令下,他便坚信无疑。
新朝廷刚建立,财政处处吃紧。
一直压榨商贾群体并非长久之计,需得给他们喘息之机,恢复元气。
涸泽而渔不可取。
发行债券或许为一良策。
刘备不仅欲借此机会向百姓筹资,更想探知冀州百姓对新朝廷的支持程度。
民心,是发行债券的最大支撑。
新政在冀州推行后,各方各面皆有所进展,百姓从新政中受益,此刻探知他们的回馈反应尤为重要。
张飞提出了大家的疑虑:“若无人购买怎么办?”
所有人都在等待刘备的回应。
刘备对此也心存疑虑。
真的会出现无人购买的情况吗?朝廷计划首批国债发行量为五十亿钱,约等于冀州、青州两地一年左右的赋税。
若真无人购买,恐怕得请甄俨联合商贾将资金补上。
卢植,作为刘备的老师,率先表达信任:“玄德,老夫相信你。
此次债券发行,老夫能否购买?”
刘备回答:“当然,债券面向冀州所有人员,人人皆可购买。
暂时规定个人认购额度上限为十万钱,方便统计和试探。”
卢植决定带头购买,认购十万钱。
卢植作为大汉之臣,手中有一些积蓄。
如今到了冀州,他的日常开销均由刘备承担。
尽管他在官学中任职,基本无需花钱,但他决定用自己的积蓄来购买国债。
刘备对此表示感激。
卢植的榜样作用,使得其他人士也纷纷表示要认购国债。
刘协也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拿出资金来认购。
次日,阳光普照,积雪大部分已经融化,冀州朝廷的债券正式向民间发行。
邺城作为北方第一大城,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债券发行的消息迅速传开。
百姓纷纷前往各个发售点认购债券,场面十分热闹。
有人积极抢购,也有人正在观望。
刘备与团队在债券认购现场面临销售困境,决定等待豪强和大臣购买的同时继续寻找新的销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