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然片刻,太后终是点头应下此事,看向李锦荣的眸光极为复杂。
“到底是本宫小瞧了你,心中不只有家国天下,还有对老弱妇孺的怜悯···身居高位者能做到如此很难。”
身居高位多年,太后很清楚人性;越是处在高位,越是渴望更高处的风景与荣耀,哪个还真心愿意关心百姓疾苦;纵观那些寒门清流,跻身高位后,大都忘了本心,反而比权贵更穷奢极欲。
而眼前人手握兵权,又是一国之母,却能通过在军中得到的零星消息,便能想到此节,还能付诸行动。
惠及天下女子之事,太后自然愿意尽一份力;原本她也想过的,只是碍于宫规与礼法,不曾试着打破束缚;既然李锦荣能想到她,也是为了避免她日后的日子无聊寂寞,这份心意太后无有不应。
得知此事的顾承宇抱着爱妻连连道谢,他很清楚,这点事,只要锦儿一声吩咐,有的是人抢着做,如尚书令府的顾氏,如镇边大将军府的世子夫人;可锦儿还是去求母后,为的是不叫母后清闲下来后胡思乱想,更为了母后心里不再怨他。
趁此机会,李锦荣便与他商议,由她出面建立女子书院,教授与男子一样的课程;日后,朝廷科举女子亦可参加;此举亦是为寒门女子考虑,给天下女子一个公平的机会。
大梁虽有女官,却也是凤毛麟角,还是从门阀世家选拔;看起来是对女子宽容,但还是限制了门第;而李锦荣要做的,便是将这种宽容彻底打开。
从来不要小瞧女子,只要给她们一个机会,她们能做之事并不逊色于男子,李锦荣就是最好的例子。
顾承宇当然答应,这也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多一些真正有才华的人为朝廷效力,他也能更清闲不是么;答应的是痛快,却也不忘趁机索要好处。
“锦儿知晓我颁布这项政令,会面对多少朝臣的强烈反对罢。”
少不得在早朝上争吵一段时间,他的耳朵必然饱受折磨;这做妻子的,当然要令他身心都愉悦了,才更有动力应对那些老狐狸不是么?
清楚这人是开了荤食髓知味,李锦荣能怎么办,只能应下;且她也享受鱼水之欢,这人很懂的怎么让她更舒服,这样的夫妻情趣,谁会不喜欢呢。
太后主持的女子医学院建立之后,太上皇主持的农桑学院也在同时建成;其实这也是李锦荣的主意,让顾承宇去游说太上皇,大梁如今的农耕技术其实并不算领先于世,民间还有很多高手,可以建立学院,促进大梁农耕技术更进一步,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
太上皇一听便赞成,道他执政时文治武功都无可挑剔,若再有促进农桑发展的功绩,那他的功绩怕是能与几千年的帝王都比试一番;如此成就感,只是想想就热血沸腾。
再看太后都不甘清闲,为天下女子做表率,太上皇更是不甘落后;干,必须干,还要比太后的女子医学院更出色才是!
真正安排好太上皇与太后的退位生活之后,李锦荣率飞鹰军前往北境;除了安排北境军的一切事宜后,还要巡视大梁边境,督查边境军整肃军纪。
还未成亲的李毅也在此行,他将是李锦荣在北境军中的心腹,代为执掌北境军兵权;这小子简直乐翻了,阿耶与长兄如今哪里能与他相比。
随着皇后启程前往北境,大梁的文武百官皆清楚一件事,从此后,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一位帝王,还有与帝王同治的皇后;帝王在京都负责朝政,而大梁的军政,日后必是皇后娘娘执掌;没看么,帝王初登基,便册封皇后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果然,皇后娘娘离开京都,帝王的真面目便露出来;早朝上,帝王宣布要建立女子书院,还允许女子参加科考;群臣自然反对,女子科考,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岂不是叫别国笑话大梁牝鸡司晨?
再则,这些朝臣们理所当然认为女子就该安居后宅,为他们生儿育女,打理府中琐事;若是女子都走出来了,还在朝堂与他们平分秋色,那男子的优越感岂不是荡然无存?
不可,绝对不可!
谁料帝王当朝耍无赖,两手一摊:“你们也别与朕吵,倒是去皇后面前吵啊···”
群臣被噎住,谁敢去与皇后娘娘吵?
不说娘娘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手中有飞鹰军与北境军;便是传闻中皇后娘娘在战场上一步杀十人的能耐,他们是觉着日子太过安顺了,才去娘娘面前找死么。
吵了好些日子,帝王幽幽道:“朕好想皇后,估摸着皇后也记挂着朕,应是快归京了···”
如菜市场般吵闹的早朝立即陷入寂静,再无人争吵;被群臣狂喷的李砚安与李维气定神闲撇嘴,吵啊,倒是继续吵啊;怎么,听到皇后娘娘即将归京,就变成哑巴了?
帝王趁机一锤定音,交予礼部筹建女子书院,并特意道此事将由皇后主管,礼部官员连连应诺。
再看看气定神闲的两位国丈,群臣能被气死;心里不住腹诽,若不是他们的女儿如此能耐,哪里会有如今的头疼;偏她自己能耐也罢了,还要大力扶持女子···
而他们的陛下,如今的新帝,显然是个妻管严;无论皇后说什么都答应,还连番捧场,皇后说的对,果然皇后最英明···
他们这些朝臣们只要劝谏,帝王就会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随他们争吵,就是不接茬;逼得急了,帝王就会提及皇后手中兵权,提起她的威名···
就说气不气,群臣感觉他们的寿命都被气短了。
有不愤的跑去太上皇那里诉苦,道皇后把持朝政,新帝如同虚设···然而太上皇正沉迷在研究农桑技术中;听的多了,也只来一句,都说能者多劳,皇儿打小病弱,皇后多操心些更好,都是为了大梁安稳嘛。
他老人家也学会了双手一摊,无奈表示,兵权是朕当初给皇后的,如今便是想收回也不成,大梁再无如皇后这般的战神;反正皇后也没有异心,便是推行一些新政,也是为了百姓计,既然如此,爱卿们忍忍便是了。
太上皇甚至还语重心长劝告他们,不如把府里的女孩儿送到皇后建立的女子书院,跟着皇后学,或许将来便是第二个李锦荣;如此,他们也能享受到李砚安与李维如今的气定神闲···
连太上皇都不管,群臣再无办法,只能憋着气适应如今的帝后同治;有那憋气狠的,回到府里把女儿们叫到跟前便是一通训斥,令她们到了女子书院后也争一口气,务必是下一个李锦荣···
于是,不只京都,天下皆知李锦荣的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