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两岁时,一个重要的决定在皇宫深处做出。
李莫愁与杨康深思熟虑后,决定将次子杨过送往终南山古墓,由师傅林素问亲自教养。
此举有多重考量,一是希望杨过能在相对单纯宁静的环境中成长,远离宫廷纷扰,养就赤子之心。
二是古墓派武学精妙,林素问武功已臻化境,由她教导,最能发掘杨过的武学天赋。
三也是为了让年事渐高的师傅和孙婆婆身边多一些生气,享受天伦之乐。
离别那日,小小的杨过还不懂什么叫分离,只当是一次出远门,穿着簇新的小袍子,由乳母抱着,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东张西望。
李莫愁虽心中不舍,但神色依旧平静,只是细细叮嘱了随行的嬷嬷和护卫。
杨康则弯下身,摸着儿子的头,温声道:“过儿,去了古墓要听师祖和婆婆的话,好好学本事。”
已经颇有少年老成气度的太子杨夏,也拉着弟弟的手,一本正经地保证:“过儿乖,哥哥会常去看你,给你带好吃的和好玩的。”
马车驶离皇宫,驶向终南山。
自此,活死人墓中,多了一个小小的、活泼的身影。
杨过的到来,果然给沉寂的古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他天生就是个闲不住的性子,古墓幽深,机关重重,却成了他探索的乐园。
常常是孙婆婆一个转身,小家伙就不见了踪影,不是跑去研究墙壁上的刻痕,就是试图去推那些看似普通的石门,偶尔还能被他误打误撞触发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机关,引得林素问都不得不分神留意,免得他伤到自己。
与母亲李莫愁幼时的沉静坚韧不同,杨过天性烂漫,聪慧外露。
他学东西极快,林素问教他认字,他往往念几遍就能记住。
孙婆婆给他讲山野趣闻,他听得津津有味,还能提出些古灵精怪的问题。
他那张小嘴也甜,虽然有时调皮捣蛋,但闯了祸便会扑到孙婆婆怀里撒娇,或是用那双酷似其母的清澈大眼望着林素问,让原本想严厉训斥的师祖也硬不起心肠。
林素问一生清冷,晚年却因这个小徒孙的到来,脸上多了许多笑容。
她会看着杨过像只小猴子般在石室里窜来窜去,会在他笨拙地模仿玉女心经起手式时,眼中闪过极淡的欣慰。
孙婆婆更是将杨过疼到了骨子里,变着法子给他做点心,缝制小衣服,古墓里时常回荡着她呼唤“过儿”的慈祥声音和杨过清脆的笑声。
更让林素问惊喜的,是杨过展现出的惊人武学天赋。
他筋骨奇佳,悟性超高,对于古墓派轻灵飘逸的武功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契合感。
林素问开始正式传授他古墓派基础心法和身法,杨过竟能一点就通,一学就会,进展神速。
尤其是轻功,小小年纪便能在那光滑的石壁上借力攀爬数丈,身形灵动如燕,看得孙婆婆连连称奇,林素问也暗自点头,心道此子将来成就,或许不在其母之下。
虽然杨过长居古墓,但与父母的联系并未断绝。
李莫愁和杨康政务之余,时常抽空前往终南山探望。
有时是轻车简从,住上一两日,检查杨过的功课,享受难得的家庭团聚。
有时则是派心腹送来宫中的时新玩意、精致衣物和各地美食。
太子杨夏更是成了古墓的常客。
他每次来,都会给弟弟带来许多新奇礼物,绘声绘色地讲述宫中和天下的趣事,也会考较他的武功进度,兄弟俩在古墓外的空地上切磋玩耍,感情极为深厚。
杨过对这个文武双全的兄长既崇拜又亲近。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杨过虽远离父母,却并未缺少关爱。
他继承了父亲的俊朗和母亲的灵秀,性格则融合了杨康的洒脱不羁和李莫愁的聪慧敏感,却又比父母都多了几分天生的乐观与顽皮。
他就像一颗被精心呵护的璞玉,在古墓这个独特的环境里,自由自在地成长着,武功日进,心地纯良,给年迈的师祖和婆婆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他的未来,注定将谱写出一段不同于父辈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