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时间10月15日,上午10点30分,伊萨尔河上空飘着薄雾,像给巴伐利亚州加了一层月白滤镜。
Schwanthalerstra?e 126号门前,却早早排起长龙——华人、留学生、德国本地人、美食博主、记者,队伍拐了两道弯,像给一条新河加了一段无声的锣鼓点。
门口,一面宋锦织就的“豫味春秋”招旗迎风招展,旗面是汴绣《清明上河图》片段,银线走针,像给中原晨雾镀了一层新光。
旗杆旁,两只一人高的充气“太极鱼”一黑一白,随风轻晃,像给豫菜加了一段无声的锣鼓点。
店内,灯光调至2700K暖黄,像给开封夜市加了一层欧洲滤镜。
天花板是透光软膜,打印成“汴水晨雾”,云气缓缓流动;墙面嵌进老榆木,嵌着汴绣《清明上河图》片段,像给北宋夜市加了一层5G信号;地面是原色水泥,却嵌进铜线,走成黄河走向,像给一条河加了一张“导电身份证”。
中央吧台,用报废火车轮做底座,台面是太行山青石,上面刻着“让黄河流进别人的水龙头”,德英法三语,像给一条暗河留了出口。
吧台后,李明远穿月白厨服,胸口别着半旧锦鲤徽章,像给一条刚上岸的龙点了一滴睛。
开业剪彩,定在11点11分——中原人喜欢“成双成对”,像给一条新河加了一段好彩头。
剪彩工具不是丝带,而是一根三米长的“太极铲”——紫铜锅铲,铲面錾刻“EU-hN-2024-001”,像给一条新船剪了第一根缆绳。
凌老远程视频,举杯:“老豫菜,新码头,顺风!” 李明远举杯,却是对着镜头里的中原夜色:“黄河水,现在能流进别人的水龙头,也能流进别人的心口。”
铜铲落下,红绸断裂,白鸽飞起,像给一条三千年老河,加了一颗现代芯片。
第一道开场菜:太极冷盘。
李明远现场演示:怀山药泥顺时针抹成阴鱼,红菜头汁逆时针抹成阳鱼,黄瓜皮切出S形弧线,鱼眼是两粒黑醋栗,像给一条静止的河点了睛。
最后,他拿小喷壶,朝盘面轻喷五年陈绍酒,酒雾遇热,瞬间带出微微陈香,像给一条暗河加了一段无声的锣鼓点。
围观手机高举,镜头黑洞洞,像给一口刚出锅的老汤加了一层现代糖色。德国美食博主tobias(柏林品鉴会老朋友)举起手机直播:“I’m standing under the Song dynasty fog!” 镜头扫过汴绣《清明上河图》,扫过铜线黄河,扫过太极吧台,最后定格在“太极冷盘”——阴阳鱼在灯光下像被晨风轻轻吹皱,tobias夸张地捂鼻:“chinese cloud,but make it munich!”
直播十分钟,观看量破三万,弹幕刷屏:“where is this?Schwanthalerstra?e?I’m ing!”
第二道:炒三不沾。
王建业亲自掌勺,老人穿白衬衫,袖口挽到手肘,露出被油星烫出斑点的手臂,像一幅活色生香的“老师傅画像”。
他左手颠锅,右手用枣木刷打圈,蛋液在锅里跳黄金雨,却丝毫不粘,像给一条新河加了一段“不粘”的尾巴。
德国营养师举起拇指:“perfect,EU ready!”
五位徒弟齐声喊:“中!” 声音穿过厨房,穿过街道,穿过伊萨尔河,像给一条新河加了一段中原的锣鼓点。
tobias再尝,在问卷写下:“Now I feel the river under the sunset.” 他给“创新度”打了满分10。
第三道:糖醋黄河鲤鱼。
欧洲版用法国蓝口鲈,刺少,却保留牡丹花刀;糖醋汁减糖30%,补0.2%柠檬汁,像给一条河加了一段清爽的尾巴。
装盘时,鱼肉置中,面丝围成“S”形,像给一条黄河加了一道太极弧;最后,李明远拿小喷壶,朝面丝轻喷五年陈绍酒,雾汽遇热,带出微微陈香,像给一条暗河加了一段无声的锣鼓点。
tobias再尝,直播弹幕刷屏:“this sound makes me homesick for a place I’ve never been.”
第四道:清鸡汤竹笙牡丹燕菜。
欧洲人对“清汤”有天然好感,却要求“清而不寡”。郑州实验室提前用鸡腿+干贝+鲜笋,吊3.5小时,胶质减半,脂肪降到1.8g\/100ml;柏林现场再次加热,竹笙吸饱汤汁,一口咬下,汤汁在菌盖里爆开,像给味蕾放了一场微型烟花。
德国老太太写下:“Umami bomb,but with elegance.”
华人张先生却低声说:“要是再热点就好了,欧洲冬天阴冷,汤得冒气。”
助理厨师立刻换预热至80c的汤盅,再上桌,热气裹住竹笙,像给一朵牡丹加了晨雾。张先生把“情感共鸣”打到10,备注:“这就是开封清晨的味儿。”
第五道:茯苓黑芥丝。
欧洲版减盐50%,用2%茯苓水+1%生姜汁低温浸泡,补0.1%柠檬泡沫,尾调清爽。
德国素食博主Lena直播:“chinese pickle,but make it probiotic!” 她给“健康度”打了9,备注:“No sugar,no preservative,but full of story!”
开业首月,上座率天天超90%,预订排到一周后。
tobias把视频发上Youtube,标题:“I tried henan cuisine in munich & It blew my mind!” 点击三天破五十万,评论里出现各种语言:
“where can I buy the vacuum pack?”
“J’adore la sauce aigre-douce!”
“Ich will mehr taiji!”
“can I franchise in paris?”
巴黎、柏林、维也纳的餐厅老板,陆续飞来慕尼黑“探店”。
一位巴黎华人老板,当场签下意向书:明年三月,巴黎玛黑区,第二家“豫味春秋”。他握着李明远的手:“我要让塞纳河,也尝到黄河的‘和’味。”
夜里11点,打烊。
员工把卷闸门拉下一半,却仍有游客探头探脑,像给一条新河加了一段“余味”。李明远站在吧台后,把今日数据发给郑州总部:进店632人次,翻台3.2次,人均消费28.5欧,环比同街区高15%;真空包装售出412袋,扫码回看视频点击1.2万次。
他抬头,看店内——
汴绣《清明上河图》在暖灯下泛着银光,像给北宋夜市加了一层欧洲滤镜;
铜线黄河在地面蜿蜒,像给一条河加了一张“导电身份证”;
太极吧台后,那柄“EU-hN-2024-001”铜锅铲,被擦得锃亮,像给一条新船升起了第一面帆。
他低头,看自己的右手——食指和中指间有薄茧,是常年握刀留下的,如今却再不用“三宿”去吊汤,而是用3.5小时、用数据、用GI标志,让同一碗羹,走进更多人的胃,也走进更长的时间。
他抬手,把那块铜牌擦了擦,月光下,铜牌映出他自己的倒影——眉眼坚定,嘴角带笑,像给一口老锅镀了一层新釉。他轻声道:“老豫菜,咱这锅汤,现在不仅能飞,还能被世界认账。”
风掠过,带来远处啤酒节的麦芽香,却掩不住店内飘出的糖醋香——两种味道,在慕尼黑上空交汇,像给未来的欧洲餐桌,提前写下了一个未知的“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