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表停在十点零七分。
陈御风的手指悬在表壳上方,没有立刻动作。刚才蜂巢协议触发的资本绞杀还在后台运行,数据流如暗潮涌动,而这块上海牌手表却在此刻彻底静止——秒针凝固,发条松弛,仿佛被某种无形力量从时间中剥离。
他记得上一次它停摆,是三年前父亲葬礼那天。
签字笔尖轻轻撬开后盖时,金属边缘发出细微的摩擦声。表芯裸露出来,齿轮组排列规整,但在主轴下方,一片薄如蝉翼的透明胶卷被精密嵌入夹层。这不是工业设计,是人为藏匿。
没有多想,他将胶卷取出,放入航校实验室遗留的微型光谱仪。这台设备本用于检测合金晶相结构,周子豪曾用它捕捉过“龙鳞”材料在高温下的电子衍射图谱。此刻,陈御风接通自制转接模块,将输出信号导入全息投影阵列。
画面闪烁数次后稳定下来。
一段旋转的叶片图谱缓缓浮现,编号“YF-28-tb09”浮现在侧边栏。紧接着,一行手写批注由模糊渐清:“涡轮盘第7级晶界裂纹扩展速率超标”。
他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YF-28不是现役机型代号,而是前世试飞院内部对某型验证机的非公开命名。tb09代表第二批次第九台发动机,正是他在2028年执行高空台试验时搭载的那一台。
全息模型自动拆解叶片层级,第七级涡轮盘表面显现出细密的放射状纹路。系统标注出应力集中区域,与当年事故报告中的断裂面高度吻合。但官方结论是控制系统突发故障导致双方停车,从未提及金属疲劳。
茶杯搁在桌角,热气早已散尽。他无意识地伸手去拿,指尖碰翻杯身,残液泼洒而出,正好漫过压在玻璃板下的五代机进气道设计图。
水渍边缘缓慢爬升,在图纸上晕染出不规则轮廓。当湿痕蔓延至进气喉道转折处时,形状骤然与全息屏上的损伤区域重叠——完全一致的角度,相同的曲率半径。
他猛地盯住那片洇迹。
记忆像被撕开一道口子。那天高空云层稀薄,仪表突然报警,他第一时间检查进气流场稳定性,发现异常扰动来自右侧压气机入口。当时以为是传感器误报,现在看来,那是涡轮盘即将断裂前引发的气流畸变。
父亲从未提过这些。
老人一生在航空材料厂做技术档案员,低调到几乎无人知晓他曾参与过早期航发预研项目。临终前只留下这块表,说“以后你懂了,自然会明白”。
现在他明白了。
这不是遗物,是证据封存。
他调出本地加密分区,将胶卷数据导入独立分析链。系统开始比对历年航发检修记录,重点筛查使用同批次高温合金的发动机型号。不到三分钟,三条异常维修轨迹跳出:一架歼-16在2027年更换过核心机;一架教练-10于2028年初返厂排查喘振问题;还有一架未列装的验证机,在事故前三个月曾因“测试数据异常”提前退役。
全部涉及tb09批次的涡轮盘组件。
更关键的是,这些发动机均由同一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工厂提供核心部件,而该厂在2028年后迅速退出国内市场,资产转移至境外子公司。
他闭上眼。
耳边响起高空失速后的寂静,座舱内警报红光流转,推力归零,地面城市在视野中急速放大。他选择拉起机头,避开居民区,直到最后时刻仍在尝试重启程序。
原来那不是意外。
是材料缺陷叠加人为掩盖,最终酿成的必然崩溃。
睁眼时,他已将全息模型切换为三维剖视模式,手动标注出晶界裂纹的起始点。这个位置避开了常规探伤盲区,若非有原始制造参数对照,极难发现。而批注里的“扩展速率”,意味着裂纹并非突发形成,而是长期服役中逐步恶化。
他打开通讯终端,准备联系周子豪确认合金溯源路径,手指悬在发送键上又停下。
沈昭华刚刚完成金融反制,此时介入可能打乱她的节奏。而且此事牵涉太深——如果当年的航发事故存在系统性隐瞒,那么如今推动国产替代的技术路线,是否也潜伏着同样的风险?
必须先验证。
他重新调取胶卷元数据,在图像底层发现一组隐藏编码。解码后显示一串数字:2028.07.19。
空难日期。
这不是巧合。父亲把时间刻进了表壳内侧,他也曾无数次摩挲那圈微小刻痕,却始终没意识到那是坐标式提示。
他将日期与YF-28项目日志交叉检索,终于在一份被归档为“环境模拟测试失败”的文件中找到关联记录:当天上午九时四十六分,该机在高空台进行极限工况测试时,监测系统捕捉到一次持续0.3秒的异常振动,频率特征与金属共振峰吻合。但后续报告称“数据采集模块临时故障”,未作深入分析。
振动发生的时间,距离他接管飞行控制仅差十一分钟。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的技术树投影前,手指划过“飞行王朝系统”解锁的各项资源目录。从初代航发数据包到五代机分布式动力架构,所有技术演进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国产化能避免历史覆辙。
可如果隐患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形态呢?
桌上的机械表仍静静躺着,表盘朝上,指针不动。他低头看着它,忽然意识到一个事实:系统每次签到生成飞行贡献值时,这块表都会轻微震颤,仿佛与某种频率共振。此前他以为是心理作用,现在想来,或许是父亲留下的装置,一直在接收某种信号。
他重新接入光谱仪,将表体置于电磁扫描模式下。
低频波形图缓缓展开。
在背景噪声中,一条规律脉冲信号浮现出来,间隔精确到毫秒级,模式类似于遥测数据流。信号强度最高峰出现在每日凌晨三点十七分——正是他重生醒来的时间。
他将脉冲序列导入解码模块,设定参照基准为YF-28项目的任务时钟。
进度条推进至87%时,全息屏突然弹出警告:检测到外部量子纠缠态干扰,来源无法定位。
与此同时,投影中的涡轮盘模型自行旋转至断裂面视角,裂纹边缘泛起淡蓝色光晕,像是被激活了某种标记。
他盯着那道光,手指按在确认键上。
系统提示音响起:【本地分析链已完成初步验证,是否启动跨平台交叉核验?】
他没有回答,而是将胶卷原件重新封装,放入保险柜。然后调出量子计算机接入权限,输入四级认证密码。
屏幕闪了一下,进入待命状态。
窗外,城市灯火依旧明亮,办公室内只剩机器运转的微响。
他的手还放在键盘上,目光锁定在尚未关闭的全息模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