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院士的到访,如同一剂清醒针,让江辰和清河市委班子对产业发展的现状有了更冷静、更深层的认识。院士离开后,江辰立即组织召开了专题学习反思会,要求各部门深入领会院士指出的问题,重新审视和完善产业升级规划。会议的气氛,少了几分以往的盲目乐观,多了几分务实和凝重。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清河市内部开始“刮骨疗毒”式的反思之际,一场来自外部的风暴骤然降临。
周一上午,江辰刚走进办公室,市委宣传部部长和网信办主任就一脸凝重地跟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出版的《国家环境观察》周报和一份紧急舆情简报。
“江书记,出事了!”宣传部长将报纸摊在江辰桌上,头版一篇醒目的调查报道标题刺痛了江辰的眼睛——《清河高新区暗夜排污疑云:环保监管形同虚设?》。报道以犀利的笔触,引用“知情人士”提供的线索和部分模糊的影像资料,暗指清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存在企业利用夜间监管松懈时段偷排工业废水的嫌疑,并尖锐质疑当地环保部门日常检查流于形式,甚至可能存在“猫鼠一家”的护短行为。文章还配发了高新区周边河流局部水体的照片,颜色略显异常。
几乎同时,这篇报道的核心内容已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清河高新区排污#、#环保监管失灵#等话题迅速登上本地热搜榜,引发网民热议,批评和质疑声浪高涨。
“胡闹!纯属捏造!”市长方远闻讯后,立刻赶到了江辰办公室,情绪激动,“《国家环境观察》是权威媒体,怎么能听信一面之词,不做核实就发这种报道?这严重损害了我们清河的招商环境!必须立即交涉,要求他们澄清事实、消除影响!我建议,宣传部和环保局马上联合起草一个严正声明,坚决驳斥这种不实报道!”
方远的反应在江辰意料之中。维护地方形象、保护招商环境,是市长的重要职责,这种负面报道无疑会让他感到巨大压力。
江辰没有立即表态,他仔细阅读着报道,眉头紧锁。报道中的指控虽然尖锐,但并非空穴来风,提到的几家企业和区域,确实是环保监管的重点和难点。那些模糊的影像,虽然无法作为直接证据,却也引人联想。
“方市长,冷静点。”江辰放下报纸,语气沉稳,“报道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压力。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沉着应对。简单的否认和驳斥,如果后续被证实有问题,我们会非常被动。舆论是把尖刀,处理不好,会伤及自身。”
“那怎么办?难道就任由他们抹黑?”方远急切地问。
“当然不是。”江辰目光锐利,“我的意见是,直面问题,彻查真相!如果报道失实,我们理直气壮地澄清,追究责任;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和漏洞,我们更要敢于承认,坚决整改,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这才是真正维护清河的长远形象和营商环境!”
他转向纪委书记宋建国和分管环保的副市长:“建国同志,你协调纪委监委,成立专项调查组,立即介入!重点核查报道中提及的线索,对涉及的企业和环保监管环节进行彻底调查,无论涉及到谁,一查到底!环保局要全力配合,同时立即组织对高新区所有涉水企业进行一次拉网式突击检查,监测数据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
他又对宣传部长和网信办主任说:“宣传部门不要急于‘灭火’,要主动引导舆论。立即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消息,坦诚面对媒体报道,宣布市委市政府已成立高规格调查组进行彻查,承诺及时公布调查进展和结果。对于网络上的不实信息和恶意炒作,要依法依规处理,但主体基调是开放、透明、负责。”
“江书记,这……会不会显得我们心虚?调查需要时间,这期间舆论发酵怎么办?”方远仍有顾虑。
“真相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与其被动辟谣,不如主动揭盖。我们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是理性的,他们要的是一个说法,一个态度。”江辰态度坚决,“而且,这也是对我们环保工作的一次‘压力测试’和全面体检。如果我们的监管真的铁板一块,还怕调查吗?”
调查组迅速成立并展开工作。白天,环保局的监测车开进了高新区,对重点企业排污口和周边水体进行加密监测。夜晚,调查组的人员悄然出动,根据报道提供的模糊线索进行蹲守和暗访。纪委监委的同志则调阅了近年来的环保执法卷宗,与相关监管人员逐一谈话。
调查初期,进展并不顺利。被点名的几家企业要么声称排放达标,要么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部分原始数据。环保部门内部,一些干部也存在畏难情绪,担心查出问题影响部门考核和个人前程。
然而,压力之下,转机开始出现。一位在高新区环保分局工作多年、即将退休的老工程师,在调查组反复做工作后,私下提供了一些情况:个别企业确实存在利用雨污管网混淆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不正常等“灰色”操作,而分局个别领导在接到相关反映后,有时会以“保护企业发展”为由,处理得比较“宽松”。同时,技术监测人员在一次夜间突击检查中,在某企业围墙外的一处隐蔽排口,检测到水质指标异常,虽然企业辩解是设备临时故障,但疑点重重。
随着调查的深入,清河市环保监管中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执法不严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虽然尚未发现系统性、大规模的故意偷排证据,但监管漏洞和薄弱环节是客观存在的。
调查组的初步报告摆上了江辰的案头。情况比预想的要复杂,既有报道夸大其词的一面,也确实暴露了工作中的短板。负责环保的副市长面色羞愧,主动向江辰和方远做了检讨。
江辰感受到真正的考验来了。如何向公众交代?是承认问题,还是继续“护短”?他的选择,将决定这场舆论风波的最终走向,也将定义清河市对待问题和监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