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粮草统筹
长安义仓的晒场上,粟米、青稞堆得像小山,苏琬琬踩着木梯爬上粮堆,指尖捻起一粒粟米 —— 饱满的颗粒带着阳光的暖意,是新政里,江南水田、陇西灌渠结出的果实。粮官周满捧着账本跟在身后,声音里满是底气:“苏大人,灵州、江南、陇西的义仓共调粮五万石,够三万大军吃三个月,还多备了一万石应急粮,都是按您的吩咐,挑的新收的好粮。”
苏琬琬点点头,从梯上下来,接过账本翻了两页:“漕渠的粮船安排好了吗?灵州的粮走漕渠到汴京,比陆路快十天,还能省不少人力。” 她记得修漕渠时,赵正说过 “漕渠不只是运粮,更是民生的动脉”,如今大军出征,这条动脉要先通起来。
“早安排好了!” 周满笑着指远处的漕渠码头,“灵州的粮船昨天就出发了,张阿婆还让伙计随船送了两百斤青稞饼,说给将士们当干粮;江南的王老铁也派人送了十把新磨的短柄犁,说要是大军沿途需要修营寨,能用得上。”
苏琬琬心里一暖 —— 这些跟着新政过日子的百姓,如今成了大军最坚实的后盾。她忽然想起昨夜赵正临行前的嘱托:“粮草是大事,更是民心的试金石,别让将士们饿着,更别让百姓觉得我们是在‘耗民力’。”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是灵州粥铺的伙计卓玛,她怀里抱着个布包,里面是刚烙好的青稞饼:“苏大人,阿婆说大军出征辛苦,让俺再送些饼来,还说要是需要人手,粥铺的伙计都愿意来帮忙运粮!”
苏琬琬接过布包,饼香扑鼻:“替我谢谢阿婆,粮够了,人手也够了,让她放心,大军不会辜负百姓的心意。” 她转头对周满道:“给卓玛姑娘按市价算饼钱,再派辆马车送她回灵州,路上不安全。”
卓玛急了:“苏大人,俺们不要钱!阿婆说,当年俺们吐蕃部落没粮吃,是摄政王给的青稞种,如今大军要去护商路,俺们送点饼算啥!”
苏琬琬握着她的手,语气温和却坚定:“卓玛妹子,这不是钱的事,是规矩 —— 大军护百姓,百姓养大军,得互相体谅,不能白拿。你要是收了钱,往后阿婆的粥铺有难处,朝廷也能帮衬,这才是长久的安稳。”
卓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收下了粮钱。看着她坐上马车远去,苏琬琬又翻开账本,在 “额外支出” 栏里添了一行:“付灵州张阿婆青稞饼钱五十文,江南王老铁农具钱两百文”—— 每一笔都要清清楚楚,就像推行 “一条鞭法” 时那样,让百姓知道朝廷的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都用在正经地方。
午后,苏琬琬去了汴京的粮草转运站。石守信的副将正在清点粮船,见她来,立刻迎上去:“苏大人,灵州的粮船刚到,卸粮的士兵都按您的吩咐,没踩坏转运站外的农田,还帮农户把倒了的玉米杆扶起来了。”
苏琬琬走到农田边,果然见几个士兵正弯腰扶玉米杆,农户李老汉在一旁递水,脸上满是笑意:“苏大人,您这兵真是好样的!往年官府运粮,哪管俺们的庄稼,如今这些兵,比自家娃还上心。”
“大爷,这是应该的。” 苏琬琬笑着说,“大军是来护百姓的,不能毁了百姓的活路。您要是觉得哪处不方便,尽管跟我说,咱们改。”
李老汉连忙摆手:“方便!方便!俺们还想给大军送些蔬菜,就是怕添麻烦。”
“不麻烦!” 苏琬琬立刻让副将登记,“按市价收,明天就让人来取。”
(第二百八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