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的案前。昨夜风大,纸页翻了几张,她伸手压住本子,看见新浮现的一行字:“故事不需多,但要真。”她盯着看了很久,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第一页。
阳光照进院子,阿斑从屋檐跳下,蹭到她脚边。她摸了摸猫的头,起身去灶上烧水。
裴砚提着布包走进茶铺后堂时,小林已经打开电脑。两人没说话,等沈知意端茶进来才坐下。
墙上贴满了打印的投稿。有人写想念冬天里母亲煮的姜茶,有人说喝出了小学放学路上的桂花香。沈知意指着其中几张说:“这些记忆都和节气有关。”
小林抬头:“所以接下来继续做‘记得茶’?趁热度推第二批,销量能翻倍。”
沈知意摇头:“我不想只卖茶。第一批是回应,第二批得有方向。”
裴砚从布包里取出药包放在桌上:“我每到换季都要调养身体。人的情绪也有节律,像四季一样流转。”
小林皱眉:“可一年四个节气太慢了。现在网上话题正热,用户等着下单,我们不跟进,别人就会抢走市场。”
沈知意翻开手稿本:“如果只是为了快,那和机器批量复制没有区别。我想做的不是产品,是回音。”
裴砚点头:“那就选四个最重要的节气——清明、夏至、秋分、冬至。每个节气对应一种情绪:告别、觉醒、沉淀、守望。”
小林低头敲键盘:“可以做限量款。每年四次,每次五十份,给之前投稿里最有代表性的用户寄出。”
沈知意看着墙上的文字:“这次不是随机发放。我们要让茶回到最初讲故事的人手里。”
三人沉默了一会儿。窗外鸟叫了一声,阿斑跳上桌子,蜷在砚台旁边。
沈知意拿起笔:“第一款定在清明。主题是‘未寄出的信’。”
小林问:“怎么保证茶叶还能出现纹路?”
“只要我在桂花树下写完手稿,第二天炒制的茶叶就会有变化。”她说,“但这次不一样。我要先看大家的故事,再动笔。”
小林眼睛一亮:“我可以建一个档案库。把所有投稿按关键词分类,比如‘遗憾’‘思念’‘释怀’,你写之前能参考。”
沈知意看着他:“但不能变成数据堆。茶不是靠算法生成的。”
“我知道。”小林认真说,“它只是提醒你,别漏掉某种声音。”
裴砚从包里拿出一本旧书,封皮写着《岁时广记》。他翻开一页,指着一段批注:“古人过清明,不只是扫墓,也是整理心事的时候。你说的‘未寄出的信’,正好应这个时节。”
沈知意接过书,看到扉页有一行小字:“岁有所依,心有所寄。”
她合上书,轻轻放在桌角。
当天下午,沈知意重新铺开纸笔。小林把整理好的三十份投稿递给她,都是关于“没能说出口的话”的故事。她一篇篇看完,放下笔,闭眼坐了很久。
傍晚,雨开始落。细密的水珠打在屋檐上,滴进陶盆。
她写下标题:“清明雨,未寄出的信”。
阿斑趴在一旁,尾巴轻轻摆动。砚台边缘还带着体温,像是有人刚刚用过。
小林站在门口看了会儿,转身回去整理文档。他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回音档案·清明卷”。里面存了三十七条匿名记录,按情绪类型分了类。他检查了一遍关键词标签,点击保存。
电脑右下角显示时间:19:42。
裴砚离开茶铺前,把《岁时广记》留在案头。他看了眼窗内灯光,袖中药包微微发烫。他没敲门,转身走入雨中。
沈知意写完最后一句,把稿纸折好放进木箱。窗外雨势渐大,青石板路泛起水光。她走到院中站定,雨水落在脸上,凉得很清楚。
创新不是越做越多。
是越走越深。
小林关掉电脑,手机屏幕亮起。壁纸还是那张“想奶奶”的卡片照片。他打开新文档,在标题栏输入两个字:回音。
然后敲下第一句话:
“我们收到了四十三个故事,现在要还回去一个。”
雨水顺着屋檐流下,砸在台阶上碎成几瓣。
阿斑抬起头,耳朵抖了一下。
灶上的壶开始冒汽,一声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