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岛控制塔与指挥系统重构组
这是001航母改造过程中最具“心脏与大脑”意味的一环——它不仅是整艘航母的神经中枢,更关系到未来整个航母编队的作战联动效率。
但正因如此,项目组反而最焦虑。
在项目组办公室,所有人都围着一张“半废旧”的原始舰岛图纸头疼不已。有人正在翻译大毛遗留下来的资料,有人则在三维仿真模型前一边测量一边摇头叹气。
“我们从来没自己设计过航母指挥塔,全靠摸索。”一位中年工程师苦笑道,“能不能兼顾视野、设备容纳、抗爆能力和指挥链清晰度……说实话,我们也没底。”
“再照着‘瓦良格’那点老骨头修,就是扶不起的老鳖。”另一人感叹。
这时,伍思辰走了进来。
他扫了一眼墙上那幅年代感十足的舰岛剖面图,眉头微皱。几步走到白板前,抬手便擦去原有草稿,然后干脆利落地画下了他脑中已设想清晰的蓝图。
“听好了,第一步——原舰岛后半部分,直接拆除重构。”
一石激起千层浪。
“拆?!”“重构?!”几位年资较老的技术员顿时愣住。
“没错。”伍思辰笔锋不停:“001的舰岛原结构设计本就偏厚重,视野被严重遮挡不说,内部管线混乱、电磁干扰严重,不拆,怎么配得上现代化作战核心?”
他一边讲解,一边勾勒出新舰岛结构轮廓:
1、更流线、更高强度的外壳结构,预留电磁信号通道与红外屏蔽层;
2、指控中心置于舰岛下部核心区域,配合抗爆、抗沉降强化结构;
3、上部则设立航空管制中心,整合舰载机起降、甲板调度、弹射进度与飞行状态;
4、指挥中心内部引入分布式指挥终端系统,可实现多位指挥员同时掌控不同战域信息流;
在外部接口部分,伍思辰直接标注下三行字——
“全频电子战系统”
“北斗-天枢级卫星通信链”
“第二代数据链预留接口”
这三项,意味着001将具备对海、对空、对电子环境全维度的控制能力,还能随时接入大夏整个海军战术网络,实现“全网联动”。
看着这图纸,项目组一度鸦雀无声。
直到一位负责设备安装的老工程师猛然站起,声音微颤:“这……这就是我梦里想了三年的那套方案!”
“指挥中心、管控中心分层设立、冗余系统预设、电磁兼容与抗爆设计……全都有了!而且比我们构思得更完整、更合理!”
“甚至……连火灾预压抑制系统你都想到了?”另一个年轻设计师震惊地问道。
伍思辰点点头:“战争不是演习,航母舰岛一旦中弹或起火,20秒内扑灭不了,那整套指控中心就得瘫痪。你们现在想的是功能,我想的是生存。”
这一刻,全组人员已不是惊讶,而是彻底折服。
元逸尘在旁听得不住感慨,嘴角都忍不住翘起:“不愧是科技之神,简直一人就是一整套武器实验所。”
伍思辰收回笔,最后总结一句:
“舰岛就是大脑,别让它发烧、别让它死机、也别让它成为敌人第一个打的目标。”
所有人起身鼓掌。没人再怀疑,这个看似年轻的男人,正在为001——为整个大夏的海军未来——搭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中枢神经系统”。
最后是损管、消防与生存系统升级组。
这也是001号航母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没有火炮那么耀眼,也不像雷达系统那样前沿高精,但一旦战争真正到来,它却是撑住整艘航母生死的最后一层防线。
项目组里,几名工程师正在为管线布设与应急区划而争论不休。
“原本的管道系统根本没法用,主通风口和动力间是直通的,火一烧,全舰都是高温热浪。”
“舱门密闭标准也不统一,灭火分区跟不上,我们怎么保证生存率?”
伍思辰没有插话,只是静静站在角落,盯着那份被划了又划、涂得满是红笔的老航母图纸。良久,他走上前。
“用模块化思维重构吧。”他开口。
众人一愣,随即目光齐聚。
“全舰三层区分——生活区、作战区、关键设备区,分别部署自动灭火与封舱逻辑。”
他快速画出一张三维舱段切面图,将各类火灾感应点、烟雾抑制喷淋、舱门联动与气流引导系统,逐一标注清晰。
“只要出现高温或浓烟,全区域立刻触发封闭与降温系统。每一个核心舱段,必须在15秒内完成自主隔离。”
然后他一转话题:“智能损管系统,也该上了。”
“我们可以在舱段与关键设备旁安装纳米级震动与热感传感器,精准定位破损来源,自动唤醒就近的损管装置。”
“你们看,这是我建的舰内损管响应流程图。”他摊开系统界面,一套响应模型呼啸展开——红、橙、绿三色对应着航母的破损等级,智能化巡检和动态路径修正,几乎可以实时更新每一秒的状态图。
项目组瞠目结舌。
但他没有停下:“还有舰员的生存保障。”
“主生活区重新布设水电气三集系统,保证各舱段战时十小时自持能力。”
“每个生活舱段周边必须预设应急供氧、简易净水与高热能干粮分发点。”
“至于医疗,我建议多点布置战伤应急点,重点在飞行甲板区、动力段和舰岛内侧。这是最容易出事的区域。”
他补充了一句,“不是所有伤员都能撑着跑三层甲板找医务室。”
众人彻底服气了。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空口说战略的专家,而是真懂生死细节的系统级工程师。
“谢谢你,伍总。”带队组长感慨。
“别谢我。”伍思辰目光深沉,“你们守的是这些战士的命,我只是帮你们,把这张网,织得再密一点。”
随着伍思辰从架构层面一一指点完001达利安造船厂的九个关键项目组,这艘沉寂多年的“老怪物”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原本时常抱怨设备落后、效率低下、协调繁琐的项目组成员们,如今却像被点燃了一样,士气高涨,几乎每天都有人加班到深夜。
整个航母的维修改进工程,也因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清晨七点,造船厂内还笼罩在薄雾中,动力组和电缆组已经开始各自的例行巡检。
八点整,伍思辰准时出现在中央调度楼的小会议室。他不需要提醒,不需要汇报,总是提前一步知道哪个组昨天碰到了什么难题、谁的方案跑图报错了、哪条接口联调卡在数据匹配上。
到了上午十点,船体组的人一边拎着新合成的高强度钢板样本,一边在实验舱外叫嚷:“快去请伍总看看,这批合金结构是不是可以替代我们原定的外壳拼缝!”
中午,飞行甲板保障组围在餐厅门口,不是为了吃饭,而是手持阻拦索弹性测试报告,请教伍思辰关于碳纤维疲劳极限的问题。
到了下午四点,指控系统重构组挤满了人,连中年专家都在认真听伍思辰讲解“舰载AI辅助导航反馈回路”的原理。
而到了夜晚八九点,其他人陆续下班,造船厂灯光渐暗的时候,伍思辰却坐在他的临时办公舱内,打开终端。
他不是在看文件,而是在用灵感值一条条继续完善他白天抛出的方案:
——推进系统冗余安全逻辑图;
——动力系统热交换路径优化方案;
——航母甲板承重数据仿真修正稿;
——多波段雷达天线干扰补偿建模参数……
有时候他写着写着,会突然站起来,从工具柜中抽出样本模型,亲自焊接或改装一个结构细节,只为验证他脑海中的某个灵感是否合理。
如果说白天的他,是一位航母升级“指挥官”,那深夜的他,就是一名孤独的“铸舰师”。
一纸纸蓝图,一页页代码,一张张建模图纸,仿佛都变成了他手中的乐谱,而他,是那个在用灵感和时间为这艘老航母奏响“再生之歌”的作曲者。
达利安造船厂的人私下都说:
“以前我们修航母,像是在黑暗中点灯。”
“现在伍总来了,我们修航母,像是在阳光下拼图——一块块拼上去,世界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