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架蓝方新型微型侦察打击一体无人机,全长不足30厘米,身形宛如一只巨大的机械蝴蝶,表面采用热吸收涂层,配备有低红外喷口、抗雷达散射涂料,甚至连推进时的风噪都降到了最低。
就在十分钟前,它悄无声息地穿越了城市外围,由九天无人机母舰抛投进城区,当前正处于“自搜索自主突入”模式。
它贴着楼体向上爬升,光学系统敏锐捕捉到窗帘缝隙中的冷金属反光,自动判断为存在敌方长枪装备。于是,它没有从高空直接投弹,而是选择了最隐蔽的路径——窗户正下方,进入突入姿态。
尾部推进翼轻轻一摆,无人机瞬间加速,从窗台下方“嗖”地钻入二楼房间,几乎和士兵同时对上眼。
“什——”
“敌无人机!”那名负责监视街道的战士惊叫出声,刚转身,就看到那架小小的黑色物体悬浮在半空,中央挂载舱忽然弹开,一枚弹头被弹簧卡槽释放,携带聚能破片战斗部的微型炸弹,在屋内精准起爆。
轰!
震波在封闭空间中滚滚扩散,热浪裹挟金属钉片飞旋而出,整个二楼房间顿时火光乍现、碎屑飞溅。
演习导演部的监控画面上,那一层区域闪烁起红色提示:“红方二号阻击小队——全灭。”
而戚凌云,仅仅看了一眼战况回传图,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
“他们以为我们会逐楼搜捕?告诉他们,新时代的城市战,不靠人肉逐个敲门——我们靠数据、靠系统、靠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割开的智能打击。”
城市的天穹下,嗡嗡的蜂鸣声仿佛死神奏响的丧钟。
密密麻麻的四轴无人机在空中布下隐形的杀阵,静若蝉翼,却杀机森然。它们不再是战场的辅助兵种,而是这场战争真正的“主角”——没有脉搏,却精准冷静;没有畏惧,却高效致命。
它们或盘旋在楼宇之间,像夜幕下游荡的鬼影,在窗与窗之间穿梭;或沿着街道低空滑行,仿佛死神的指尖,轻抚地面每一寸暴露的热源。整个小城,在它们织就的信息之网下,早已失去了隐蔽的意义——墙壁、楼层、掩体,甚至阴影,统统无法阻挡它们的“感官”。
无人机的任务不仅是侦察。任何一点热源跳动、金属反光、微弱的电磁波,都会触发战术网络中预设的“打击回路”——这不是一场“人类瞄准、士兵开火”的战斗,而是一个联动如神经系统般的精密杀伤机制。前线无人机负责“感知”,后方几十公里外的火炮系统就是“肌肉”,中枢计算系统则是“意识”。
当红方第1营在城北试图重新布设迫击炮阵地时,吊臂才刚刚起吊,炮管刚露出炮衣的一角,一架早已挂在上空的无人机迅速捕捉到目标特征:金属反射+规律运动+阵地地形判定。数据瞬间上传,下一秒,四发爆破弹从天而降,像手术刀一样精确地切开了整片区域。那一刻,炮还没响,炮兵已殁。
城南,第2营在巷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领下,巧妙布设反伏击阵列。他们选择了一条狭窄回形街道,设雷、布哨、埋伏击点,打算引诱蓝方犯险后予以重创。但他们忽略了无人机从天空向下俯瞰的视角,那些人眼难以察觉的细节——雷阵的几何分布、阵地间信号协调的小幅电波流动,统统被捕捉建模。一枚钻地弹伴着金属尖啸穿破夜空,直接钻入街道地下管道系统爆炸,瞬间炸塌整条小巷。埋伏者们未等敌至,已沉眠火海。
第3营更为悲惨。他们并未直接暴露,而是因为一条常规运输路线,在连续调度中产生了雷达波反射异常。系统自动识别为“高风险弹药流通带”,随即触发“高优先度斩断程序”。三轮155mm炮弹如雷滚滚,覆盖整条街区,弹药车连人带货化为废墟残渣。天亮后,导演部到现场勘查,弹痕深达地基,而地表已不见任何可辨识的装备编号。
无人机群持续不断地在小城上空巡弋,它们轮换覆盖,不留死角。红方偶有残存防空武器开火,便会被火力链迅速标定——发射后热源暴露,被记下坐标,三十秒内便会有炮火回敬。生与死,转瞬即至。
小城已非战场,而是试验场。红方的每一套传统作战系统,每一个经典战术阵型,都如同课本上的图例,被蓝方逐一破解、逐一击溃。不是因为指挥失误,不是因为士兵怯战,而是这座城——在无人机与数据系统主导下——已变成透明战场。红方所有布置,无所遁形。
郑昆坐在临时搭建的地下指挥所中,前方显示屏上红点一个接一个熄灭——那是他的兵,那是他的火力线,那是他过去数月拼命磨练出的合成旅新锐骨架。
“旅长!”通信兵语带颤抖,“三个营目前已损失过半,重火力武器……几乎全部瘫痪,部分失联小组疑似被歼灭。”
“混蛋!”
郑昆猛地拍桌,指节青白,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他们人还没进城,我们就被打成这样……”他喃喃道。
他感觉自己像被困在一场没有硝烟、但步步杀机的数字梦魇中。他不是不懂无人机战术,恰恰相反,他精研数月、反复推演,可问题是——对方也懂,甚至比他更懂。
更致命的是,蓝方还拥有“鳞盾-A”,彻底斩断了他原本最为倚仗的信息触角。
“信息被剥夺、火力被钳制、地形被利用,整整三营,打得像被布好了陷阱的猎物。”他喃喃低语,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指挥部一时无声,只能听见头顶偶尔的爆炸声闷雷般滚动,那是距离他们不远的街区,再次被“裁决”落点覆盖。
他苦笑,心底那股不甘,却怎么也压不下去。
“现在,坐以待毙是慢性自杀,冲出去是自取灭亡。”
“从军这么多年,打过那么多仗,还真没输得这么绝望过。”他看向空荡荡的战场态势屏,里面一片死灰。
“这不是战斗……这是又一次洗牌。”他终于吐出这几个字,声音沙哑而低沉。
那一刻,郑昆明白了,他迈进了新时代的规则里,但戚凌云,已经带领他的军队,迈入了另一个维度的战场。
无人机,没有情绪,却是新时代最冷峻、最致命的士兵。
然而现实已不容他再多做思考。郑昆明白,那座小城——在地图上曾被反复圈定、加密标注为“理想据守点”的地点,如今却像一口安静而冰冷的棺。
它看似坚固,却在信息化的时代里变得透明且脆弱。每一幢楼宇、每一条街巷都不再是遮蔽士兵的防线,而成了无人机穿梭的血管。蓝方利用多层数据联动体系,融合战术侦察与打击链路,将整座城市的“隐蔽性”逐层剥离。曾经的“掩护”,如今成了“锁定的容器”。
郑昆站在半塌的指挥楼里,外面炮声隐约,楼道里是断电后的阴影。他的面庞在应急灯光下有些憔悴。他想起入驻这座小城前那股笃定:重塑荣光,雪耻一战。如今看来,入驻的那一刻,或许就是失败的倒计时开始。
而他最痛的不是战术失误,而是——自己带着最精锐的兵力,最先进的装备,却在蓝方面前,连出招的机会都没得到。
他轻轻吐出一口气,嘴角勾起一丝苦涩的笑:“这一战,我当了鸡,让他们杀给全国看。”
这是示范。是一次在实战模拟中,为整个大夏武装力量所上演的“典范溃败”。
这也是一次时代更迭下的残酷宣告。
在这个信息优势决定先手,空地联动决定生死的新时代里,如果对手掌握了制空、制信、制导的三位一体优势,且己方又缺乏对应反制,那么——巷战根本不会来临。你甚至等不到‘他们进城’,你就已经死在数据回路和远程火力的共振里了。
是的,郑昆很清楚,蓝方不是只在演练中击溃他。
蓝方,是在用他的失败,击碎旧战法对未来战场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