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既定,帝国的机器便高效运转起来。由房玄龄、杜如晦总揽,戴胄、段纶、刘仁轨、冯盎等人具体执行的市舶司筹建事宜,以惊人的速度推进。来自长安的政令、来自户部的钱款、来自工部的工匠图谱、来自兵部的护航章程,如同无数条溪流,汇聚向岭南、福建、江浙等沿海州府。
一年光阴,在忙碌与期待中飞逝。
又是一年春夏之交,温暖的季风吹拂着大唐漫长的海岸线。与一年前的紧张肃杀截然不同,如今的广州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喧嚣与繁华。
站在修缮扩建一新的市舶司官署高台上,俯瞰整个港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千帆竞流,万商云集”的壮阔画卷。
数量远超从前的海船密密麻麻地停泊在宽阔的港湾内,或正在紧张地装卸货物。这些船只大小不一,形制各异。有船楼高耸、装饰华丽、隶属于皇家和几家实力最雄厚商号的“官贸”巨舰;有样式相对统一、悬挂着不同商会旗帜的大型商船;还有许多来自林邑、占城、真腊乃至更遥远波斯的异域海船,它们奇特的造型和帆饰,成为港口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宽阔的码头上,人头攒动,喧闹声此起彼伏,人们相互拥挤着,仿佛整个世界都汇聚于此。苦力们身着短褂,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他们高喊着激昂的号子,肩上扛着沉重的货物,香料包、象牙捆、成箱的瓷器和丝绸,这些货物堆积如山,如蚂蚁般在人群中穿梭不息。
市舶司的税吏们站在一旁,手持算盘和账册,神情严肃地清点着每一件货物。他们与商贾们争论不休,据理力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然而,与以往相比,这里的流程显然规范了许多,争执也减少了不少。
身穿特定号服、手持水火棍的市舶司稽查队员,在人群中来回巡视。他们的目光锐利如鹰,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维持着现场的秩序。
港口周边的仓库区规模比以前扩大了数倍,但依旧被货物塞得满满当当。新开设的驿馆、酒肆、货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彼此相邻,生意异常兴隆。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有苦力们辛勤劳作的汗水味,有大海的咸腥味,还有香料、茶叶的芬芳,以及各种食物蒸煮时散发出的诱人香气。这些气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属于繁荣港口的特殊气息。
“陛下,请看。”新任广州市舶使冯盎,正恭敬地陪同微服私访的李渊、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高台上观察着港口的运作。他指着下方,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兴奋,“自去岁市舶司正式运作以来,前来登记报备、领取公凭的商船数量,比往年同期增加了五成不止!税收更是翻了一番有余!仅广州一港,去岁末季至今春,关税及各项收入已逾一百五十万贯!这还仅仅是开始!”
李渊负手而立,面沉如水,但微微扬起的嘴角显示了他内心的满意。他看着那一片繁忙景象,缓缓道:“看来,这规矩立起来,非但未曾抑制商贸,反而让更多人放心大胆地投身其中了。”
房玄龄面带微笑,微微颔首道:“陛下真是目光如炬啊!如今有了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商人在进行贸易活动时就有了行为准则,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同时,对于那些有害的行为也有了相应的惩处措施,让不法之徒不敢轻易尝试。而且,还有强大的水师力量作为后盾,为合法商人保驾护航。”
他接着说道:“商人本就是追逐利益的群体,当他们发现遵守法律、依法报关能够带来更多的好处时,自然会积极响应。以前那些靠走私、瞒报来逃避税收的人,现在也大多改变了做法,选择合法报关。因为他们意识到,缴纳了税款,获得了市舶司的公凭后,不仅能得到水师的优先护航,还能得到官方的保护。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必再提心吊胆地独自面对海盗和风浪的威胁,相比之下,显然是合法经营更加划算。”
最后,房玄龄感慨地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陛下的圣明决策和完善的制度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才能让商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国家的经济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杜如晦接着说道:“不仅如此啊,自从市舶司设立之后,我们与周边藩属以及异族之间的贸易往来,终于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可循。冯公和袁天师手下的‘异藩所’通力合作,已经成功地与林邑、占城等国家重新签订了更为公平合理的贸易契约。而且,他们还与那……嗯,就是那个泾河龙王和南海妖王(虽然他们已经臣服于我们,但陛下还是习惯这么称呼他们)的代表进行了洽谈,并初步达成了互不侵犯、有限交易的协议。”
他顿了一下,似乎是在整理思绪,然后继续说道:“尤其是从龙宫和妖府流出来的那些海中特产,比如避水珠、夜明珠、疗伤灵药以及特殊金属等等,这些东西虽然数量非常稀少,但是它们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啊!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其利润之高,简直超乎想象。”
正说着,就见码头上一处稍微僻静的区域,一群穿着市舶司特殊服饰(带有镇异司暗记)的吏员,正在小心翼翼地验收几箱来自深海、散发着微弱灵光的货物,与几个形态与人类略有差异、披着斗篷的身影低声交谈着。周围有士兵隔离,寻常人不得靠近。那正是“异藩所”在与化形后的水族进行交易。
就在这时,只见户部尚书戴胄行色匆匆地从官署内快步走出,径直奔向高台。他的步伐显得有些急促,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禀报给皇帝。
登上高台后,戴胄脸上的笑容如春花绽放一般灿烂。他的手中紧握着一份刚刚出炉的最新报表,仿佛那是一件稀世珍宝。
“陛下!大喜啊!”戴胄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泉州和明州两市舶司已经初步建成,而且首月的税收成绩斐然,分别达到了三十万贯和二十五万贯!再加上广州这边的市舶司,臣预计今年全年,三大市舶司的总收入极有可能会突破六百万贯啊!”
说到这里,戴胄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继续说道:“这……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臣为陛下管理钱财这么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汹涌而来的财源啊!”
这个数字,让见惯大风大浪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都再次动容。这意味着,仅海上贸易一项,其收入就将接近甚至超过全国传统的农业税赋!大唐的国库,将前所未有的充盈!
李渊闻言,眼中精光更盛。他深知,这笔巨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推行更多利国利民的政策,意味着可以打造更强大的军队,意味着可以支持格物院进行那些耗资巨大的“奇技淫巧”研发,也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资源去探索和应对那更加广阔而神秘的“三界”!
“好!甚好!”李渊连说了两个好字,“戴爱卿,税收大增,乃众卿之功。然亦需谨记魏征之言,税制需公平合理,吏治需清明如水。市舶司初立,切勿让贪腐蠹虫蛀蚀了这大好局面!”
“臣明白!臣已抽调精干吏员,强化审计监察,定不负陛下所托!”戴胄连忙保证。
一行人正说话间,港口突然响起一阵更加喧哗的声浪。只见一支庞大的船队正缓缓驶入港口,为首的几艘巨舰规模格外庞大,船体吃水极深,显然满载而归。船帆上绘着独特的徽记——那是皇室和几个顶级门阀联合组建的“远航商会”的标志。
“是去岁末前往天竺(印度)的船队回来了!”冯盎兴奋地介绍道,“他们不仅带回了更多的香料、宝石、象牙,据说还聘请了几位天竺的学者、医师、历算家随船而来!更打通了与波斯湾乃至大食(阿拉伯)商人的联系渠道!”
船队靠岸,带来的不仅是货物,还有令人振奋的消息和更广阔的视野。水手们兴奋地向围拢过来的人们讲述着沿途见闻:庞大的海兽、奇异的风俗、富庶的城邦、还有那无垠的、通往更遥远世界的蓝色航道……
李渊看着那归来的船队,看着港口这派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象,心中豪情顿生。
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黄金通道,在大唐帝国有意的推动和规范下,真正进入了它的繁盛期。千帆竞流,载去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大唐的国威、文化和影响力;带回的不仅是财富,还有知识、技术和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帝国的血脉,正通过这无尽的碧波,变得更加充盈、强健,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