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8年 汉后少帝元年 农历四月至六月
关东的烽火,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半个帝国。齐王刘襄“清君侧”的檄文,伴随着楚王刘交、吴王刘濞等实力诸侯的响应,使大汉王朝立国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内乱——史称“诸王氏之乱”的前奏,抑或“关东之变”——轰然爆发。战火最初在齐楚交界之地燃起,迅速向中原腹地蔓延。消息通过官方驿骑、商旅传言乃至隐秘的信道,跨越千山万水,断断续续地传至偏居西北的狄道城。每一则消息传来,都如同在靖王府那间悬挂着巨幅舆图的密室内激起一阵无形的涟漪。齐军初战告捷,兵锋直指荥阳敖仓;长安急遣大将灌婴率北军精锐东出函谷关迎战;楚兵北上策应,吴军西进窥伺江淮;战局陷入胶着,双方伤亡惨重…… 这些信息碎片,被郡丞公孙阙麾下的谋报网络竭力拼凑、核实,最终呈递到靖王李凌的案头。然而,与关东的血雨腥风、朝堂的惊涛骇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地郡却异乎寻常地保持着一种外松内紧的平静。狄道城内,市井依旧,春耕夏耘有序进行,仿佛那场决定帝国命运的大战远在天边。但这平静之下,是李凌及其核心僚属前所未有的忙碌与警惕。李凌坚定地执行着既定的“坐观天下,砺剑西北”之策,绝不轻易卷入中原混战,而是将全部精力用于抓住这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加速巩固自身实力,夯实统治根基,并将这片相对安宁的土地,打造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固基业。与此同时,对世子李玄业的培养,也进入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阶段,李凌开始让他接触和处理一些实际政务,在实践中锤炼其能力。
四月中,靖王府议事厅。李凌召集周勃、公孙阙、赵破奴及主要郡府曹官,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军政会议。会议的基调,从一开始就被李凌定下。
“关东战事已起,朝廷与齐楚等藩兵戎相见,此乃国之大不幸。”李凌开场的声音沉痛而凝重,符合其“忠臣”的身份,“然,我北地,地处西陲,肩负守土安民之重责,不可自乱阵脚,亦不可贸然卷入千里之外之争端。当此非常之时,我辈更需谨守本分,砥砺自强。”
他随即下达了一系列明确的指令:
“一、严守中立,谨防波及。 对外,北地郡一切照旧,谨守臣节。对朝廷,按期呈送例行公文,汇报边情民情,言辞务必恭顺,绝口不评议关东战事,只强调戍边之责。对关东诸侯,尤其是齐、楚方面可能再次派来的使者,一律依前策,婉言推脱,不予实质回应,但需礼遇,不断其联络渠道。子通,此事由你负责,分寸务必拿捏精准。”
“二、加速内政,固本培元。 勃兄,春耕乃民生之本,需全力保障,督促各县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力求今岁丰稔。郡内工坊,除军械外,亦要鼓励纺织、冶铁、制陶等百工,充盈府库,活跃市面。赋税征收,当体恤民情,尤其对去岁战乱波及的边民,可酌情减免。吏治考核,需更加严格,确保政令畅通,非常时期,尤需吏治清明。”
“三、整军经武,以备不虞。 破奴,关东大乱,朝廷无力西顾,此正是我北地强军之良机!各营操练,需加大强度,尤其注重野战、攻坚、长途奔袭等实战课目。新式军械,如强弩、投石机,要加紧研制列装。边境防务,尤需加强!朔方虫圭残部、河西羌胡,乃至更北的匈奴残势力,皆需严密监控,防其趁中原内乱,南下寇边。可适当增加边境巡逻频次,展示军力,以作威慑。”
“四、绥抚周边,稳固后方。 子通,对河西休屠、浑邪等部,要加大笼络力度,互市优惠可再放宽,使其得利,心向我朝。可暗示,若其能助我安定西线,将来必有厚报。对朔方残余,则继续施加压力,必要时可派小股精锐越境打击,绝不容其坐大。”
“五、广布耳目,洞察时局。 关东战事,朝廷动向,乃至天下各州郡对此反应,我需了如指掌。子通,你的情报网,要像章鱼的触手,伸向每一个关键角落。钱财、人力,不必吝啬!”
众臣凛然受命,分头执行。北地郡这部庞大的机器,在李凌的指挥下,开始以更高的效率,朝着“深耕西北,壮大自身”的目标全力运转。
这次会议,李玄业被要求全程旁听,并记录要点。会后,李凌并未让儿子立刻离开,而是将他带到舆图前,指着关东那片已标满各种符号的区域,问道:“业儿,方才为父所定方略,你皆已听闻。可知为何在此天下震荡之际,我北地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不东向争雄,而西顾深耕?”
李玄业凝视地图,思索片刻,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原因有三。其一,关东虽富,然路途遥远,我军劳师远征,补给艰难,且易成众矢之的。其二,北地乃我根基,西有羌胡,北有残敌,若主力东出,根基动摇,则如无根之木,即便关东得利,亦难持久。其三,父王常教儿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朝廷与齐王相争,无论孰胜孰负,必两败俱伤。我北地稳坐西北,养精蓄锐,届时或可左右逢源,或可……趁势收取渔利,巩固乃至扩大我之基业。”
“善!”李凌眼中露出极大的赞赏,“业儿能见于此,可谓得战略之要!然,知易行难。如何‘深耕’,如何‘砺剑’,方见真章。从明日起,你每日上午,随周世伯处理郡府日常政务,学习钱粮调度、刑名诉讼、民生百态;下午,随为父或赵将军,了解军务,熟悉军制、操典、边防;晚间,则需研读史书兵策,并将白日所见所闻,结合时局,写出心得,为父会亲自批阅。”
“儿臣遵命!定当用心学习,不负父王期望!”李玄业感受到父亲的重托,小脸激动得泛红,郑重应下。
【系统提示:宿主在帝国陷入大规模内战的重大历史关口,做出“置身事外,加速内政”的关键战略决策,展现出卓越的战略定力与长远眼光… 宿主状态:于天下纷扰中保持极度清醒,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将外部动荡转化为内部建设的动力,统治根基在潜心经营中日益深厚,继承人培养步入系统化实践阶段…】
自此,李玄业的日程变得异常充实。上午,他跟随周勃在郡府视事。周勃耐心细致,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李玄业亲眼看到郡府如何核算赋税,如何审理一桩田产纠纷,如何组织民夫修缮渠道,如何应对某地突发的牛疫。周勃不时停下来,向他解释各项决策的缘由、律法依据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让他深刻体会到治理一方之不易。一次,某县上报因春寒冻死禾苗,请求减免赋税。周勃并未立即批复,而是详细询问了受灾范围、往年气候对比、该县仓廪情况,并与邻县数据核对,最后才拟定了一个分等级减免的方案,既体现了朝廷恩德,又避免了国库过度亏空。这一切,都让李玄业对“吏治”有了具象的认识。
下午,他或在赵破奴的陪同下巡视军营、校场,观看士卒操练,了解各种兵器的性能与操典;或跟随父亲检视城防工事、武库粮仓。李凌会随时发问:“业儿,你看这段城墙,为何要在此处增设马面?”“若敌军围城,水源如何保障?”“军中士卒,为何要分更番戍?” 李玄业需仔细观察,结合所学,尽力回答。赵破奴亦不时插言,讲解军中趣事或实战经验,使枯燥的军务变得生动起来。
晚间,则是李玄业消化吸收的时间。他在灯下研读《孙子兵法》、《史记》等典籍,结合白日所见所闻,撰写心得。例如,观军中操演后,他写道:“赵将军练兵,重号令齐一,赏罚分明,故士卒用命。然,《孙子》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似可增设突发状况演练,以验士卒应变之能……” 李凌批阅时,或嘉许其思,或指出其疏漏,引导他思考更深层的问题。
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北地郡的内政军备取得了显着进展。春耕顺利,夏苗长势喜人。郡府库充盈,新式强弩装备了部分精锐。边境守军多次击退了小股胡骑的骚扰,赵破奴甚至组织了一次成功的越境报复性袭击,焚毁了一个朔方残部的临时营地,进一步巩固了边防。河西羌胡与北地的互市更加繁荣,关系趋于稳定。
然而,关东的战火并未停歇,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五月末,消息传来,齐王联军与朝廷大军在荥阳一带展开决战,双方伤亡惨重,僵持不下。同时,有传言说,长安王太后因战事不利,对各地藩镇猜忌日深,似有调动边军入关的意图。
这一日,李凌将一份密报递给李玄业:“业儿,你看。若朝廷真下诏,调我北地军入关平叛,我当如何?”
李玄业仔细阅读后,沉思良久,抬头道:“父王,此诏若来,必是试探。若遵令,则我精锐离巢,根基空虚,西、北之敌必乘虚而入,且卷入关东混战,胜负难料,损兵折将,于我有害无利。若不遵,则授人以‘抗旨不遵’之口实,朝廷日后必加清算。”
“然则,当以何辞推脱?”李凌追问。
“儿臣以为,可效仿先秦‘围魏救赵’之故智,明面上恭顺接旨,但言‘朔方、匈奴残部蠢蠢欲动,边情紧急,臣恐大军东调,胡虏南下,则西线不保,京师震动,罪莫大焉’。故请求暂缓发兵,或请朝廷另调他处兵马,我北地愿提供粮草相助。如此,既全了臣节,又保了实力。”李玄业侃侃而谈。
李凌闻言,抚掌大笑:“我儿渐得纵横之术矣!然,此策虽妙,仍需依时局而变。记住,实力,才是应对一切变局的根本!”
父子二人的对话,预示着年轻的世子,正飞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六月,关东战事依旧焦灼,而北地郡,则在靖王李凌的统领下,如同一块深深嵌入西北大地的磐石,在乱世的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默默积蓄着力量。狄道城外,夏粮即将收获,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而谁又能知道,这片宁静的土地之下,正孕育着怎样的未来呢?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元年夏,齐楚等王反,战于荥阳。是时,北地靖王凌谨守封域,边陲晏然。”
* 家族史·始祖本纪:“后少帝元年四至六月,关东兵起,天下震荡。凌公定策‘坐观砺剑’,外示恭顺,内修甲兵,劝课农桑,绥抚羌胡。世子玄业随周勃习政,随赵破奴观军,学识日进,渐通政务军谋。”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诸侯纷争,上帝静观其变,圣嗣习文练武,圣域根基日固。”
* 北地秘录·凌公坐观天下:“关东大乱,李凌不预其争,专务内政边防,教世子以实政,北地于乱世中独善其身,实力暗增。”
(第三百四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