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为“青溪传承”的移动应用,在各大应用商店同步上线。这款应用以“让非遗学习更简单、更有趣”为核心目标,其重磅功能,便是此前备受期待的“AI非遗导师”。应用上线仅二十四小时,下载量就突破百万,上线一个月,注册用户迅速突破两百万,其中八成是青少年群体,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又一爆款产品。
“青溪传承”的界面设计简洁而雅致,主色调采用淡青色与米白色,搭配竹编、陶埙等非遗元素的图标,充满了东方韵味。用户登录后,首页会呈现丰富的非遗项目分类,包括竹编、苏绣、泥塑、剪纸、昆曲、陶埙等数十种,每种项目都配有精美的图片和简短的介绍,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并选择。
核心功能“AI非遗导师”的使用流程简单易懂。用户只需告诉助手自己想学习的非遗项目,如“苏绣”或“泥塑”,并选择自己的基础水平(零基础、入门级、进阶级、专业级),AI导师便会根据用户的选择,生成一套量身定制的学习路径。
对于零基础的用户,学习路径会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以苏绣为例,AI导师会先通过高清视频和青溪的虚拟示范,讲解苏绣的历史渊源、基本工具(针、线、绷子、面料)的选择与使用方法,然后从最基础的“齐针”“平针”等针法开始教学。青溪的虚拟形象会手把手地演示针法的操作步骤,从穿线、打结,到运针、收针,每个动作都清晰可见,配合详细的语音讲解:“齐针是苏绣最基础的针法,运针时要保持针脚均匀,线条平直,力度要轻柔,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会平整美观。”用户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掌握为止。
对于有一定经验的用户,AI导师会根据其水平推荐相应的进阶内容。比如,入门级的苏绣学习者可以学习“套针”“抢针”等复杂针法,进阶级用户则可以挑战复杂的纹样设计、色彩搭配,甚至尝试创作完整的苏绣作品。AI导师会提供海量的纹样素材库,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练习,也可以上传自己的设计稿,导师会给出专业的修改建议。
应用的“智能识错”功能更是备受好评。用户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上传自己作品的照片或视频,AI系统会迅速进行图像分析和动作识别,精准定位问题所在。比如,用户上传了一幅苏绣练习作品,系统会识别出“这里针脚密度不均匀,左侧针脚过密,右侧过疏”“这个部位的线条不够流畅,存在跳线现象”等问题,并立刻推送针对性的修正教程和非遗匠人的示范片段,帮助用户快速改进。
“智能识错太强大了!我学苏绣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针法没问题,但上传作品后,AI导师一下子就指出了我的问题,还推荐了修正方法,比我自己琢磨快多了。”一位青少年用户留言道。
此外,应用还设置了“学习打卡”“作品展示”“社区交流”等功能。用户可以每天打卡记录学习进度,获得相应的积分和勋章;可以在作品展示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其他用户的点赞和评论;还可以在社区交流区与其他非遗爱好者交流学习心得,向非遗传承人提问请教。
应用的火爆,让许多家长惊喜不已。一位家长在应用商店评论区留言:“太感谢这个功能了!我的女儿以前放学就抱着手机打游戏、刷短视频,我一直很担心她的视力和学习。自从下载了‘青溪传承’,她居然主动跟着青溪学起了刺绣,每天都要打卡学习,还像模像样地给我绣了个小手帕,图案精致,针脚整齐,真是意外的惊喜!通过学习刺绣,孩子变得更有耐心和专注力了,也了解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这比让她刷那些无意义的短视频有意义多了。”
还有家长分享:“儿子一直对泥塑很感兴趣,但我们当地没有专业的老师。‘青溪传承’的AI导师太给力了,从最基础的捏塑手法教起,智能识错功能还能及时纠正他的错误,现在他已经能捏出各种小动物了,还会给我讲解泥塑的历史和技巧,进步非常大。”
“青溪传承”应用的成功,不仅为非遗文化的普及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更让青少年群体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通过AI技术,非遗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便捷化、趣味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