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文创顶层的科技实验室,与楼下充满烟火气的文创工坊截然不同。整间实验室以冷调的银灰色为主基调,墙面嵌入整块磨砂玻璃,柔和的自然光透过玻璃漫进来,与天花板上的环形冷光灯交相辉映,照亮了中央悬浮的全息投影台。服务器阵列整齐排列在墙角,运行时发出轻微而均匀的嗡鸣,像沉睡巨兽的呼吸,为这间充满未来感的空间增添了一丝沉稳。
陆砚辞站在全息投影台前,身姿挺拔,目光沉静地落在中央那道旋转的虚拟形象雏形上。那是一道身着淡青色长裙的身影,轮廓清丽,线条柔和,却尚未被赋予清晰的面容与灵动的神态,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静静等待着灵魂的注入。投影台周围,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围站成圈,设计、技术、文化考据等多个领域的负责人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决策。
“陆总,目前市面上的虚拟偶像,主打方向大多是唱跳、直播或者游戏代言,流量数据确实亮眼,但文化属性较弱。我们‘青溪’的定位……”项目负责人王工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带着一丝探寻,手里的平板上展示着近期热门虚拟偶像的数据分析,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刺眼而直白。
陆砚辞抬手,指尖在虚空轻点。瞬间,虚拟形象身旁便浮现出三个半透明的全息窗口,里面清晰呈现着几位已故艺术家的黑白照片、生平简介,以及他们的代表作片段——一位是民国时期的竹笛大师,其《空山鸟语》以灵动婉转的音色,成为平行世界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一位是建国后着名的昆曲名家,一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得缠绵悱恻,绕梁三日;还有一位是西南地区民谣的集大成者,歌声里饱含着泥土的芬芳与山野的自由,可惜其大部分作品都已散佚。
“青溪,不是流量偶像,她是桥梁,是载体。”陆砚辞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穿透了实验室的轻微嗡鸣,“她的核心使命,是传承。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利用AI技术,尽可能情感化地还原这些即将,或者说已经失传的‘声音’。”他的目光扫过音频团队,“这不仅仅是复刻音色那么简单,更要留住那些呼吸间的韵味,那些即兴的装饰音里的‘人味儿’——是竹笛大师吹奏到动情处不自觉的气息颤抖,是昆曲名家拖腔时眼底的柔情,是民谣艺人唱到乡思时喉头的哽咽。这些细节,才是艺术的灵魂。”
说完,他转向设计团队,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外观设计,放弃那种千篇一律的‘科技脸’,尖下巴、大眼睛的模板化审美,不符合东方美学的含蓄。去查宋代古画,《捣练图》里女子的温婉体态,《瑶台步月图》中仕女的清雅风骨,都是我们的参考蓝本。”他抬手,虚拟形象的发髻随之变化,“发髻的样式,可以融入非遗‘缠花’的工艺元素,用细如发丝的丝线缠绕彩线,做出梅花、兰草的造型,既精致又不失自然;服饰的纹样,就从我们云栖村的竹编图案里提取,‘回字纹’‘万字纹’都可以,用淡金色丝线绣在青裙上,低调而有质感。”
“甚至她裙摆摆动的幅度,都要参照宋代礼仪文献进行校准。”陆砚辞补充道,“走路时裙摆下摆的晃动角度不超过十五度,转身时裙摆的弧度要呈自然的扇形,要优雅,要自然,不要程序化的僵硬。我要让她站在那里,就像从宋代古画里走出来的仕女,自带东方式的含蓄与风骨。”
他的话语落在每个团队成员的心上,清晰而有力:“记住,科技只是工具,文化传承才是目的。当青溪演唱昆曲时,我希望全息投影能同步展示水袖的舞动轨迹、昆曲妆容的细腻勾勒,甚至是戏服上苏绣的每一针每一线;当她演奏竹笛时,背景可以切换为云栖村的山涧实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竹林深处。我们要做的,不是用炫酷的光效掩盖文化本身,而是用科技放大文化的美,让年轻人因为‘青溪’,而看见、进而爱上这些沉淀了千百年的美好。”
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认同与干劲。设计总监立刻拿出平板,开始搜索宋代古画的高清细节;音频负责人则打开了已故艺术家的作品库,着手研究声线还原的技术路径。全息投影台上的虚拟形象,在陆砚辞的构想中,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仿佛即将苏醒的文化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