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国家图书馆的核心展厅内,静谧而庄严。高大的穹顶下,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斑斓的光影,展厅两侧的书架上,整齐陈列着历代文学经典,古籍的墨香与现代书籍的纸张气息交织,弥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展厅中央的“东方当代文学经典文库”专区,《陆砚辞散文集》被郑重地摆放在独立的展示柜中,与众多文学大家的作品并肩而立,黑色的展示柜搭配柔和的暖光,让这本以稻田、竹编为封面元素的散文集,在众多经典中依旧辨识度十足,却又毫不违和地融入了这份文化殿堂的庄重。
此次收录仪式简洁而隆重,没有冗长的流程,却汇聚了文学界的知名学者、出版界的资深人士、文化部门的代表以及媒体记者。当东方国家图书馆馆长亲手将《陆砚辞散文集》放入文库专属书架,并为其贴上“经典收录”的标识时,现场响起了持久而真诚的掌声。馆长在致辞中表示:“东方当代文学经典文库的收录标准,始终聚焦作品的文学价值、思想深度与时代意义。《陆砚辞散文集》能够入选,是文库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也为文库注入了来自乡村生活的鲜活气息。”
文库官方发布的入选评语,被镌刻在展示柜旁的木质铭牌上,字字珠玑:“陆砚辞的散文,以‘山村生活’为独特切口,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东方乡村的日常点滴——稻田耕作的辛劳、竹编工艺的坚守、邻里互助的温暖、自然生灵的灵动。这些文字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深刻映照出当代东方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初心’:尊重自然、专注当下、珍视情感、坚守传承。其核心价值在于让文学回归生活本身,剥离了华丽辞藻的堆砌,让普通读者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与情感共鸣,为当代文学的生活化表达提供了优秀范本。”
不少文学学者在仪式现场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着名文学评论家陈教授说:“在当代文学追求先锋、晦涩表达的潮流中,陆砚辞的散文宛如一股清流。他不刻意追求技巧,不故作高深,只是真诚地记录生活,却让文字拥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读他的《稻田记事》,能感受到劳作的踏实;读《竹编声里的匠心》,能体会到坚守的可贵;读《乡村夜话》,能触摸到人情的温暖。这种源于生活的文学,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学。”另一位学者补充道:“《陆砚辞散文集》的入选,打破了‘经典文学=宏大叙事’的固有认知,证明了平凡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同样具有成为经典的力量,这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收录仪式的感言环节,陆砚辞身着简约的深色中山装,缓步走上发言台。他手中没有演讲稿,眼神平静而深情,语气依旧谦逊:“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我深感荣幸,也深知这份荣誉,从来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云栖村的每一寸土地,属于村里的每一位乡亲,属于那些在田间地头、竹编作坊里真实生活着的人们。”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现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云栖村的稻田边:“我记得春天跟着村民们插秧,脚下的泥土湿润松软;记得夏天在老槐树下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蝉鸣伴着晚风;记得秋天参与丰收,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空气中满是谷物的清香;记得冬天看匠人编织竹编,炉火旁的竹篾在指尖翻飞。是他们充满生命力的日常,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是他们骨子里的质朴与真诚,赋予我提笔记录的勇气;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让这些文字有了温度与重量。”
“我只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下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乡村生活。”陆砚辞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愈发坚定,“未来,我会继续扎根生活,用文字记录更多东方乡村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与智慧,不辜负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辜负云栖村的土地与乡亲。”
感言结束后,现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嘉宾被这份真挚所打动,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水。仪式结束后,《陆砚辞散文集》的展示柜前围满了观众,有人驻足阅读铭牌上的评语,有人拿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低声交流着自己的阅读体验。一位年轻的读者说:“以前总觉得经典文学离自己很远,没想到一本写乡村生活的散文集也能入选经典。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外婆家的乡村,特别亲切,现在更能理解它的价值了。”
《陆砚辞散文集》入选“东方当代文学经典文库”,不仅是对其个人创作的肯定,更标志着源于平凡生活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主流文化界的高度认可。它证明了文学的价值不在于题材的宏大或辞藻的华丽,而在于是否能真实反映生活、传递真挚情感、引发读者共鸣。而这本散文集所承载的东方生活智慧与文化初心,也将随着文库的传播,影响更多读者,成为当代东方文学宝库中一颗温润而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