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田节的余热还没散,乐乐的办公室就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身着蓝色工装的航天工程师,递来的文件上印着“太空应急菜园可行性调研”的字样。“航天员在长期驻留中,可能面临应急物资短缺的情况,”领头的张工指着文件上的需求,“我们听说‘应急菜田’能在极端环境下快速见效,想问问能不能把这种模式,搬到太空里去?”
这个提议让乐乐和老陈既惊喜又紧张——从都市阳台到灾区废墟,再到非洲干旱土地,他们从没设想过“菜田”会走向太空。当天下午,团队就和航天工程师们围坐在一起,对着空间站的结构图讨论:太空失重环境下,菜苗怎么扎根?没有土壤,怎么提供养分?薄荷、紫苏这些“救命菜”,在太空里还能保持应急功效吗?
老陈翻出厚厚的种植笔记,突然指着之前为特殊学校设计的“无土栽培方案”:“咱们可以用蛭石和营养液代替土壤,再把菜盆改成密封式的‘太空种植盒’,既能固定菜苗,又能循环利用水分!”航天工程师立刻眼前一亮,当场决定先做小型实验——在模拟太空舱的环境里,培育适合的菜苗品种。
接下来的一个月,乐乐的团队几乎天天泡在航天基地的实验室里。他们筛选出最耐极端环境的品种:矮化薄荷苗,叶片小但气味浓,适合应急;紧凑型紫苏,生长周期短,20天就能成熟。为了让航天员方便操作,还把种植步骤简化成“三步操作”:打开种植盒透气、按按钮加营养液、轻捏叶片判断成熟度,甚至在盒壁上刻了凸起的盲文标识。
最关键的是验证“应急功效”。经过检测,太空培育的薄荷叶片中,缓解疲劳的薄荷醇含量和地面种植的几乎一致;紫苏中的抗炎成分虽略有变化,但依旧能起到舒缓皮肤的作用。当张工把检测报告递给乐乐时,笑着说:“你们的‘救命菜’,还真能跟着航天员上太空!”
消息传到特殊学校,孩子们特意画了“太空菜田”的漫画,里面有戴着头盔的航天员,正从种植盒里摘薄荷;杭州养老院的张奶奶也托人送来一包晒干的艾草:“把地球的味道带上太空,让航天员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发射前一周,乐乐和团队受邀去现场见证。当装载着“太空种植盒”的火箭缓缓升空时,广场上的大屏幕正播放着各地“应急菜田”的画面——哈尔滨楼道里的艾草、广州屋顶的牛奶盒菜盆、非洲萨赫勒的陶土罐……乐乐突然明白,从都市到太空,“种的菜能救命”的核心从未改变,都是对生命的守护。
半个月后,空间站传来好消息:“太空菜苗”成功发芽,航天员还拍下了薄荷叶片在失重环境下轻轻浮动的视频。视频里,航天员拿起一片紫苏叶,对着镜头说:“这不仅是太空里的第一片绿,更是来自地球的守护。谢谢‘田园守护’联盟,让我们在星辰大海里,也能摸到田园的温度。”
乐乐把这段视频截图贴在故事册的最新一页,旁边是孩子们画的“太空菜田”漫画。他写下:“‘都市归田园’的边界,从来不止于城市。当‘救命菜’从阳台走向太空,当守护的心意跨越星辰大海,我们才发现,只要心怀对生命的珍视,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甚至在遥远的太空,都能种出属于自己的‘田园’。未来,还会有更多绿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生长,连接起更多守护的力量。”
窗外,杭州的夜空格外明亮,仿佛能看到遥远的空间站里,那片小小的绿芽,正带着地球的温度,在星辰间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