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晨光刚漫过山头,院子里就飘起了烟火气。乐乐刚把贴好福字的蒸笼摆好,就看见王爷爷扛着捆干柴走来,柴捆上还挂着块新鲜的腊肉,“今早刚割的腊肉,肥瘦正好,煮年糕汤最香!”
厨房里早被陈奶奶和山里奶奶收拾得整齐。泡发的香菇在瓷碗里舒展,切好的白菜码在竹篮里,翠绿的菜叶沾着水珠;之前蒸好的大年糕被切成方块,裹着层薄粉防粘;小安则坐在桌边剥蒜,时不时把剥好的蒜瓣放进碗里,眼睛却盯着案板上的腊肉,“什么时候能喝年糕汤呀?我都等不及了!”
小虎负责烧火,土灶里的火苗舔着锅底,很快就把锅烧热。陈奶奶先把腊肉切成薄片,放进锅里慢慢煎,油脂滋滋渗出,醇厚的肉香瞬间飘满屋子。接着放进姜片、香菇爆香,加清水烧开,水滚后放进年糕块,“年糕要煮到微微发涨,才够软乎。”
乐乐蹲在灶边帮忙,看着锅里的年糕慢慢浮起来,汤汁变得浓稠,忍不住拿起勺子搅了搅,“奶奶,该放白菜了吧?”陈奶奶笑着点头,把白菜叶放进锅里,翠绿的菜叶在汤中翻卷,很快就变软,“再撒点葱花和白胡椒粉,鲜味儿就全出来了!”
第一碗年糕汤先端给了山里奶奶,老人家吹了吹热气,喝了口汤,腊肉的咸香混着香菇的鲜,裹着软嫩的年糕,忍不住感叹:“这汤暖到心里了,比山里的野鸡汤还鲜!”王爷爷也端着碗,咬了口吸满汤汁的年糕,“配着白菜,解腻又爽口,过年就该喝这个!”
傍晚时分,暮色渐浓,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大家把桌椅搬到堂屋,摆上年糕汤、糖包、柿饼,还有切好的红枣桂圆年糕。小虎拿出手机,给远方的家人发了张年糕汤的照片,很快收到回复,他笑着念给大家听:“说我们的年糕看着就香,明年要回来一起吃!”
守岁的夜里,土灶里的火一直没熄。乐乐掏出“救命菜笔记”,在最后一页画了碗冒着热气的年糕汤,旁边写着:“除夕守岁,腊肉白菜年糕汤,暖身暖心;这一年的约定,都藏在这碗汤里。”
小安困得打哈欠,却还抓着块柿饼不肯放;王爷爷和陈奶奶聊着明年的菜畦计划,说要种些南瓜,秋天做南瓜年糕;山里奶奶则给每个人碗里添了勺甜酒,“喝口甜酒,来年日子甜甜蜜蜜。”
窗外的鞭炮声炸开漫天星火,屋里的灯光暖得让人安心。乐乐喝着热乎的年糕汤,看着身边笑意盈盈的大家,突然明白,这个冬天的所有甜与暖,不是来自食物本身,而是和大家一起攒下的约定,是围坐在一起的烟火气,是藏在每一口年糕里的心意。
小虎见小安揉眼睛,从兜里掏出颗裹着糖霜的花生递过去:“含着甜,等会儿放小烟花给你看。”小安立刻精神起来,攥着花生直点头。王爷爷把灶里的柴火添得更旺,火光映着他的笑:“明年春天,咱们在菜畦边搭个小棚,夏天就能摘黄瓜做凉糕。”
乐乐把笔记揣回兜里,喝了口甜酒,暖意从胃里漫到四肢。窗外的烟花又亮了,彩色的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照得年糕汤的热气都泛着微光。她看着满屋子的人,听着说说笑笑的声音,忽然觉得,这除夕的夜晚,比任何一块年糕都要甜,比任何一碗热汤都要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