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透亮,菜畦里的土堆就有了动静。昨晚根须拼出的笑脸边缘,冒出一圈小小的花苞,花苞外壳是泥土色的,顶端却泛着荧光,像谁撒了把碎星星在上面。小安伸手碰了碰,花苞“啪”地绽开,里面没有花瓣,只有片卷起来的叶片,展开来,上面用根须写着“辰时三刻”——正是孩子们平时在病房吃早餐的时间。
渔排阿叔的船载着个竹筐过来,筐里堆满了孩子们的“野餐道具”:用向日葵花瓣做的餐盘,海菜绳编的小篮子,还有几个贝壳碗,碗底印着不同的卡通图案,是孩子们留在病房墙上的涂鸦。“瘦小男孩特意嘱咐,要带他种的番茄。”阿叔从筐底掏出个红透的番茄,果皮上竟缠着根细根须,根须一碰到菜畦的泥土,立刻扎了进去,番茄表面冒出细密的水珠,水珠滚落处,长出一圈迷你番茄苗。
李医生推着轮椅出现在医院门口,重症病房的孩子穿着新衣服,怀里抱着个布包。“他说要给土壤带礼物。”布包打开的瞬间,菜畦里的花苞突然齐刷刷转向,包里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病号服,布料上还沾着点绿泥——正是培养皿里那捧土壤留下的痕迹。孩子把病号服铺在土堆旁,布料接触到泥土,立刻舒展开,上面的褶皱里钻出细小的嫩芽,嫩芽很快爬满布料,在上面拼出“欢迎”两个字。
小安的生长表自动浮到空中,表页像翅膀一样展开,每个孩子的名字旁都多出个图标:瘦小男孩是番茄,扎辫子女孩是蝴蝶,戴眼镜的小姑娘是书本,重症病房的孩子旁边,是颗正在发光的星星。图标亮起时,菜畦里对应的位置就冒出不同的植物:番茄藤爬上向日葵杆,蝴蝶形状的花瓣从土里钻出,书页样的叶片层层展开,最中间的位置,一株顶着星星花苞的幼苗正慢慢长高。
正午的阳光刚好落在土堆中央,孩子们的野餐正式开始。瘦小男孩把番茄切成小块放进贝壳碗,番茄汁滴在地上,立刻长出新的番茄苗,苗叶上印着他的笑脸。扎辫子女孩打开海菜绳篮子,里面是用家里面粉做的饼干,饼干形状和菜畦的轮廓一模一样,咬一口,竟有淡淡的泥土清香。
重症病房的孩子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他这几天收集的光河光点。“这是给土壤的回礼。”他把光点倒进泥土里,光点落地的瞬间,菜畦突然亮起,所有植物的根须都从土里钻出来,在地面织成一张网,网眼里浮出孩子们的记忆碎片:在菜畦播种的清晨,在医院病房画画的午后,还有在向日葵桥上眺望的黄昏。
李医生举着手机录像,屏幕里,孩子们的笑脸和植物叶片上的笑脸渐渐重合。“检测报告出来了。”她笑着说,“孩子们的身体指标,和土壤的活性值完全同步。”话音刚落,网眼里的记忆碎片突然飘起来,聚成一个光团,光团里,菜畦的土壤和各家的泥土正在跳舞,根须牵着根须,像孩子们手拉手转圈的样子。
傍晚收拾野餐时,每个孩子都往菜畦里埋了样东西:瘦小男孩埋了颗番茄籽,扎辫子女孩埋了片蝴蝶翅膀标本,重症病房的孩子埋了张自己画的画,画上,所有人都站在菜畦里,身后是流淌的光河。渔排阿叔的船载着孩子们回家时,船尾拖着长长的根须,根须上挂着的泥土里,都裹着片油菜叶,叶片上印着下次野餐的时间。
夜幕降临时,菜畦里的植物突然合奏起来:番茄藤摇出沙沙声,蝴蝶花振出嗡嗡声,书页叶翻出哗啦声,最中间的星星花苞,发出像风铃一样的清响。小安的生长表落在土堆上,最后一页自动写满了字,是所有孩子的笔迹,重复着同一句话:“我们和土壤,永远在一起。”
我和小安坐在土堆旁,看着根须在地面画出新的图案——是个大大的心,把所有植物、所有埋下去的礼物,还有那片渐渐暗下去的光河都圈在里面。心的中心,那颗星星花苞终于绽开,里面没有花蕊,只有颗小小的土壤团,土壤团上,印着所有孩子的指纹,像他们共同盖下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