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璟散播的“不祥”、“克夫”谣言,起初确实在京城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风波,引得不少人私下议论。然而,这股阴风并未能如陆璟所愿那般持续肆虐,反而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以惊人的速度消弭,甚至反噬其身。
首先,萧清璃方面冷静而有力的反制开始显现效果。青黛大张旗鼓地调查流言源头,毫不避讳地将矛头指向永宁侯府相关的产业,这种强硬姿态本身就让一些跟风传谣者心生怯意。宋嬷嬷放出的“风向”更是精妙——将“煞星”之说与皇后、陆璟近期的“倒霉”联系起来,暗示真正招致厄运的或许是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这种说法在官宦后宅和清流圈层中颇有市场,许多人细想之下,觉得确有其理,反倒对始作俑者陆璟生出了鄙夷。
其次,谢云止通过秋砚发动的商业打压,让陆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产业收益锐减,家族内部怨声载道,连带着永宁侯府在勋贵圈中的声望也受到了影响。一个连自家产业都守不住、需要靠散播谣言来攻击女子的家族,又能有多少体面可言?此消彼长之下,镇北侯府在萧清璃的经营和谢云止(暗中)的财力支持下,反而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老侯爷谢擎偶尔出现在人前,精神矍铄;侯夫人柳氏气色红润;就连那个传说中的“纨绔”世子谢云止,虽依旧不多露面,却也未曾如谣言所说那般“病弱不堪”,反而有消息称其“潜心学问”。这活生生的现实,比任何辩解都更有力地击碎了“克夫”的谎言。
最后,宫中的态度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皇帝萧琰对流言一事不置可否,却在一个公开场合,当着几位宗亲的面,再次赞许了萧清璃“贤良淑德,堪为表率”,并赏赐了些许物件。德妃更是适时地在几次宫眷聚会中,笑着提及长公主殿下协理侯府、持家有道,将府邸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得侯爷夫人信赖。帝妃的这般态度,无疑是为萧清璃做了最有力的背书。
于是,不过半月功夫,市井间的流言便悄然转向。人们开始嘲笑陆璟求娶不成反生恨,手段卑劣;同情永宁公主萧清玉嫁了个心胸狭隘的夫君;更赞叹长公主萧清璃身处流言而不惊,以能力和事实让对方自取其辱。
曾经喧嚣一时的“不祥”之说,如今成了陆璟和永宁侯府甩不掉的污点,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陆璟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能损害萧清璃分毫,反而让自己和家族沦为了京城笑柄,产业受损,名声扫地。
锦瑟院内,萧清璃听着青黛汇报外界风评的转变,神色一如既往的平静,仿佛这一切早在她预料之中。
“跳梁小丑,终究难登大雅之堂。”她淡淡评价,语气中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漠然。陆璟此人,已不配再成为她需要重点关注的对手。
经此一役,萧清璃的声望不降反升。她以冷静和实力证明,任何试图用流言蜚语摧毁她的手段,都将是徒劳。她的根基,在一次次风波中,愈发坚不可摧。
而陆璟,则在自家日渐惨淡的产业和旁人异样的目光中,品尝着自己种下的苦果,那满腔的嫉恨与不甘,也只得和血吞下,再无宣泄之处。
(第六十三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