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的暗流与朝堂的余波,最终汇聚到皇帝萧琰的御案前。王御史的弹劾、镇北侯的请罪、谢云止的插科打诨、乃至后宫悄然兴起的关于“指使”的议论,他都了然于胸。是时候给这场风波一个官方的定论了。
这日早朝,气氛凝重。当有官员再次提及镇北侯府之事时,皇帝萧琰终于开口,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镇北侯谢擎,教子无方,纵容世子行为失检,惹来物议,确有不当。罚俸半年,责令其严加管束子弟,以观后效。”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心中一定,陛下终究还是问责了。然而,皇帝的话并未说完。
他目光转向王御史,语气依旧平淡,却透着一丝冷意:“御史王璞,风闻奏事,是其本职。然弹劾当以实据为先,慎言谨行。此次所奏,多涉虚词风评,于国于民无切实裨益。日后当引以为戒,莫要舍本逐末。”
轻飘飘几句话,既肯定了御史的职权,又点出其奏章空泛、缺乏实据的弱点,隐隐有敲打之意。王璞顿时冷汗涔涔,伏地不敢多言。
最后,皇帝的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淡淡道:“臣子家事,若非涉及国法纲纪,朝廷不宜过度干预。众卿当以国事为重,边关军情、漕运民生,方是尔等殚精竭虑之处。今日之事,到此为止,不得再议。”
一番话,看似各打五十大板,不偏不倚。惩罚了镇北侯的“治家不严”,也敲打了王御史的“奏事不实”,最后更是定下了“不干预臣子家事”的调子,间接回应了后宫那些暗涌的流言。
退朝后,圣旨下达。镇北侯府接了罚俸的旨意,谢擎面色沉静,叩首领旨,心中却明白,这已是最轻的处罚,陛下终究是留了情面。而皇后在宫中接到皇帝身边内监传来的口谕,虽未直言斥责,却“提醒”中宫宜静心修养,少问外事,其意自明。
皇帝萧琰独自留在御书房,指尖轻轻敲着龙案。他对皇后的不满,并非源于对萧清璃的偏袒,而是厌恶这种将后宫争斗延伸到前朝、利用言官攻讦勋贵的手段。此举不仅破坏朝堂平衡,更挑战了他的权威。皇后近来,是越发不安分了。
而萧清璃……这个女儿的表现,再次让他刮目相看。面对危机,她不急不躁,幕后收集证据,前庭联手德妃造势,甚至能引得谢云止那混不吝的小子出面搅局,最终逼得他不得不以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平息事态,实则却是遏制了皇后的气焰。这份冷静、谋略和借力打力的本事,远超他的预期。
“镇北侯府……谢云止……萧清璃……”皇帝低声念着这几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这桩阴差阳错的婚事,似乎正将一股新的变数注入这潭深水之中。他乐见其成,甚至……可以再推一把。
“传旨,”他吩咐心腹内监,“镇北侯世子谢云止,闭门思过期间,可多读读《史记》、《资治通鉴》,莫要一味顽劣。长公主萧清璃,贤良淑德,辅佐侯府有功,赐内造翡翠头面一套,以示嘉勉。”
一道看似寻常的旨意,却暗藏玄机。让谢云止读书,是给外界一个信号:陛下并未完全放弃此子。而厚赏萧清璃,更是明确表达了对其行为的肯定与支持。
消息传出,各方反应各异。皇后在坤宁宫摔碎了一套茶具,却又无可奈何。镇北侯府上下则松了口气,对萧清璃更是敬服。德妃宫中,则是会心一笑。
萧清璃接到赏赐,神色平静地谢恩。她明白,这并非简单的赏赐,而是父皇将她视为一枚有用棋子的明确信号。她成功地利用这次危机,不仅巩固了在侯府的地位,更在父皇心中加重了分量。
风波暂平,但帝心的权衡与倾斜,已为下一场更大的波澜,埋下了伏笔。萧清璃知道,她与皇后的较量,远未结束,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第四十六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