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公府的覆灭,如同一声惊天动地的春雷,彻底炸响了沉寂已久的朝堂。当三司会审将那一桩桩、一件件铁证摊开在光天化日之下时,所有的辩解与侥幸都显得苍白无力。贪墨国帑数额之巨,盘剥百姓手段之酷,纵容亲族行事之恶,令闻者无不悚然。
皇帝震怒,最终下旨:承恩公赵崇,削去爵位,抄没家产,念其年迈,暂囚于府,听候发落(实为软禁至死)。世子赵元亮,罪责深重,判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其余涉案子弟、家奴、官员,或斩或流或革职,依律严惩,无一宽贷。显赫近百年的承恩公府,就此烟消云散,成为史书上一笔浓重的污迹。
而在此役中,最大的赢家,无疑是运筹帷幄、一剑封喉的永宸长公主,萧清璃。
政治上,威望空前。 她以公主之身,洞察漕运之弊,不畏权贵,巧妙布局,最终扳倒了盘踞朝堂的巨大毒瘤。无论是匿名推动弹劾,还是关键时刻提供关键人证物证,都彰显了她超凡的智慧、果决的手段和深不可测的能量。朝中众臣再看向她时,目光中已不仅仅是过去的审视或利用,更添了深深的敬畏。即便是曾经试图与她合作又彼此戒备的二皇子萧景瑞,此刻也收敛了许多,心中将她的危险等级提到了最高。她在朝堂的发言权,已无形中提升到了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地步。
经济上,掌控命脉,财力暴增。 承恩公府倒台,其留下的巨大权力和利益真空急需填补。而萧清璃主导的“新漕运”体系,以其在试运行中展现出的高效率、低成本和良好信誉,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皇帝和户部的视野。
经过几轮博弈与妥协,最终由皇帝下旨,成立“漕运整顿司”,由工部侍郎沈墨兼领督办,而实际负责具体事务、制定新规、协调各方势力的“协办”之职,则出乎不少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地落在了萧清璃推荐的、以张横为首的原先那些中小漕帮联盟身上。当然,所有人都明白,张横联盟的背后,站着的是永宸长公主。
这意味着,萧清璃虽未直接出任官职,却通过其代理人,实际掌控了漕运整顿乃至未来运营的巨大话语权!漕运这条流淌着黄金的国之命脉,有相当一部分,已悄然被她握在手中。
随之而来的,是难以估量的财富。抄没承恩公府的部分产业(其中不乏被她暗中接手的那几处),由皇帝特旨,划拨部分作为她此次“首倡之功、举证之劳”的赏赐。更重要的是,随着新漕运体系逐步铺开,其带来的稳定而庞大的收益,将源源不断地注入她的金库,成为她未来一切行动的坚实后盾。
镇北侯府的书房内,灯火通明。
萧清璃看着青黛呈上的最新财报和漕运整顿司的架构图,神色平静,唯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如释重负的锐芒。历经风波,她终于不再是那个仅能依靠父皇宠爱和自身急智周旋的公主了。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权力根基和财富基石。
“殿下,如今我们在朝在野,已非吴下阿蒙。”青黛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萧清璃微微颔首,放下文书,走到窗边,望着侯府外更广阔的天地。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扳倒承恩公府,不过是扫清了前行道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之一。
“根基初立,尤需稳固。”她声音清冷,“漕运之事,关系重大,沈墨是能臣,张横也需好好约束扶持,绝不能出任何纰漏。我们的商业网络,也要借此机会,依托新漕运,加速扩张。”
“是,殿下。”
此时,谢云止晃了进来,依旧是那副慵懒模样,手里拎着一壶新酿的果酒。他瞥了一眼书案上的图表,唇角微勾:“夫人如今可是名副其实的‘财势双全’了,为夫这软饭,怕是能吃得更理直气壮些了。”
萧清璃回头睨了他一眼,并未计较他的调侃,反而接过他递来的酒杯,轻轻一碰。
“下一步,”她饮尽杯中甘醇的果酒,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是更加波谲云诡的朝堂深处,“该轮到谁了呢?”
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已然成型的风暴之力。
雏凤清于老凤声。经此一役,萧清璃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已然展翅,其声清越,必将响彻九霄,搅动更广阔的风云!
(第一百一十九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