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朱门紧闭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宫廷的每一个角落。萧景琰额上缠着细布,独自坐在自己冷清的宫殿庭院中,望着角落里一株蔫头耷脑的海棠,眼神空洞而迷茫。皇后的禁足,宫人们小心翼翼的议论,还有额角隐隐作痛的伤口,都像一团乱麻,塞在他年幼的心里。他不明白,为何一向“慈和”的母后会教他说那些话?为何皇姐看他的眼神那么复杂?为何他只是摔了一跤,却好像天都变了?
就在这时,一道清瘦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处,挡住了他面前些许的阳光。萧景琰抬起头,看见萧清璃正站在那里,神色平静地看着他。她今日未着华服,只一身简单的月白常服,更显得身姿挺拔,气质清冷。
萧景琰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有些畏惧地低下头。
萧清璃缓步走近,在他身旁的石凳上坐下,并未立刻开口,只是随他的目光一同看向那株海棠。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良久,萧景琰才鼓起勇气,带着哭腔小声问道:“皇姐……母后她……是不是因为我……才被父皇责罚的?”他总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才连累了母后。
萧清璃转过头,目光落在他额角的伤布上,声音听不出喜怒:“景琰,你觉得,那日你摔倒,是皇姐推的你吗?”
萧景琰猛地摇头,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不是!我知道不是!皇姐是想拉住我……可是……可是那时候好疼,我好怕……”他抽噎着,“母后说,只要我按她说的做,就能帮到皇姐……她说皇姐有危险……”
“那么,你现在还觉得,母后是真的想帮皇姐吗?”萧清璃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像一根针,刺破了萧景琰心中最后一点侥幸。
他愣住了,张大嘴巴,眼泪挂在腮边,却忘了哭泣。回想那日皇后面对他时的“慈爱”,与事发后瞬间的阴沉,以及皇姐那凌厉而痛心的目光……年幼的他并非全然不懂,只是不愿去深想。
“在这宫里,”萧清璃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告诫,“很多时候,你听到的话,看到的笑脸,未必就是真的。有人对你好,未必是真心为你好;有人教你做事,也未必是为你着想。你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分辨清楚,哪些是蜜糖,哪些是砒霜。”
她伸手,轻轻拂去他腮边的泪珠,动作算不上温柔,却让萧景琰感受到一种奇异的、不同于皇后那种浮于表面的“关怀”。
“你是大晏的皇子,是父皇的儿子,也是我的弟弟。”萧清璃凝视着他的眼睛,语气郑重,“你的身份,注定了你无法永远躲在别人的身后。你可以不争,但不能不智;可以软弱,但不能无知。今日之事,是一个教训,望你记住。”
她没有要求他立刻与自己亲近,也没有许诺庇护。她只是将一个残酷却真实的宫廷规则,剥开了一角,展露在他面前。
萧景琰怔怔地看着她,皇姐的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皇后那种令人不安的算计,也没有宫人那种刻意的讨好。她的话像一道微光,穿透了他心中的迷雾,让他第一次开始真正思考“为什么”。
“皇姐……”他喃喃道,眼中迷茫未散,却多了一丝挣扎着想要破土而出的清明。
萧清璃站起身,最后看了他一眼:“伤口未好,好生休养。往后若遇事不决,……可来寻我。”她说完,便转身离去,衣袂在风中微动,没有回头。
萧景琰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又摸了摸额角的伤,再想想那紧闭的坤宁宫门,小小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有些东西,在他心里,已经开始不一样了。
这次短暂的交谈,未能立刻让萧景琰脱胎换骨,却无疑在他混沌的世界里,投下了一颗足以引发涟漪的石子。而萧清璃,在经历了至亲的背叛与构陷后,依然选择了给这个迷茫的弟弟,一个可能被点醒的机会。
(第九十五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