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寒风裹挟着雪粒,吹拂着苍凉的原野。酝酿已久的戎狄之患终于爆发,数万铁骑如狼似虎,叩边南下,边关告急的烽火一路燃至京城。朝堂之上,主战主和之声争论不休,最终,皇帝力排众议,决意迎战,任命四皇子萧景珩为监军,协同边关老将共同御敌。
消息传回,京城震动,人心惶惶。然而,镇北侯府锦瑟院内,萧清璃接到密报时,眼中却闪过一丝预料之中的锐芒。她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得益于德妃提前透露的边疆动向,以及谢云止若有似无的肯定,萧清璃早在数月前便开始暗中布局。她名下的工坊日夜赶工,囤积了大量的标准药材、加厚御寒的皮革、不易霉变的特制干粮,以及严格按照军队制式要求打造的、质量却远超寻常的箭簇和部分轻甲配件。那支经过整合的漕运船队,也早已处于待命状态。
当朝廷正式下达征调军需的命令,兵部与户部还在为款项、调度扯皮,各大皇商、世家还在权衡利弊、试图抬高价格时,萧清璃通过“文渊会”暗中控制的几个白手套商人,已带着充足的现货和极具竞争力的报价,出现在了负责此事的兵部左侍郎刘峥面前。
货物质量上乘,数量充足,价格公道,交付迅速!更重要的是,这些物资仿佛是为此次出征量身定做一般,极其贴合北疆苦寒之地的需求。刘峥虽与永宁侯府有亲,但在如此高效、优质的供应方案面前,在兵情如火、延误即是大罪的巨大压力下,也不得不优先考虑这批“及时雨”。
大批军需物资通过萧清璃的漕运渠道,迅速、安全地运抵前线。这一切进行得悄无声息,并未引起过多关注,毕竟,在世人眼中,这只是几个“运气好”的商人抓住了机遇。
前线,战事胶着。北疆苦寒,条件恶劣,戎狄骑兵来去如风。四皇子萧景珩虽初涉军旅,却展现出了与他温润外表不符的果决与韧劲。他并非一味猛冲猛打,而是善于听取老将意见,更注重后勤保障与士卒待遇。
当其他部队还在为冻伤、药材短缺烦恼时,萧景珩所部因装备了加厚皮革和充足药材,非战斗减员大大降低;当粮草运输不时受阻,他麾下将士却能及时得到特制干粮补充体力;甚至在一次关键的守城战中,军需官惊喜地发现,库房中一批看似普通的箭簇,其破甲能力竟远超预期,成了守军得以击退敌军疯狂进攻的重要因素之一。
萧景珩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细节上的优势,他虽不知具体来源,却深知这绝非偶然。他在呈给皇帝的密奏中,除了汇报军情,亦特意提及了后勤保障的得力,言辞间对朝廷(他以为是朝廷调度有力)的支援深表感激。
最终,在经历数次惨烈交锋后,边关将士上下一心,成功击溃戎狄主力,迫使其遣使求和。四皇子萧景珩以监军身份,在此战中表现沉稳,知人善任,尤其对后勤的重视保证了军队战斗力,功不可没。捷报传回,龙颜大悦,萧景珩在朝中与军中的声望一时无两。
庆功宴上,皇帝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当提及后勤保障之功时,兵部与户部分享了荣耀,但深谙内情的皇帝萧琰,目光却几不可察地扫过坐在勋贵席中、神色平静的萧清璃。他手中另一份更隐秘的报告,清楚地指出了在这场胜利背后,那批关键物资的真正来源与运作轨迹。
萧清璃端坐席间,感受着各方投来的或探究、或敬佩、或忌惮的目光,心中一片平静。她提前布局,雪中送炭,不仅助四皇子立下大功,巩固了与德妃的同盟,更向父皇和朝野证明了自己隐藏的能量。
这笔对军需的“投资”,回报之丰厚,远超金银。她赢得了一位潜力无限的皇子的隐性支持,在军中埋下了善缘,更向所有人展示了——她萧清璃,已拥有足以影响一场国战走向的恐怖实力!
经此一役,再无人敢将她视为一个局限于后宅的普通公主。她的触角,已深深嵌入帝国的军政脉络之中。
(第七十八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