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各打五十大板”的旨意,如同一场骤雨初歇,镇北侯府上空积聚的阴云渐渐散去。然而,这场风波带来的影响,却远非表面平息那么简单,它如同一种无形的粘合剂,将萧清璃与镇北侯府的命运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经此一役,侯府上下,从主子到仆役,都清晰地看到了这位长公主的手段与价值。她并非需要侯府庇护的柔弱孤女,而是能在风雨来袭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支柱。
老侯爷谢擎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往,他对萧清璃是带着几分审视和因皇帝旨意而不得不接受的无奈。如今,他再看向这个儿媳时,目光中多了真诚的认可与倚重。一次家庭闲谈时,他甚至主动提及:“清璃,府中一些旧日的田庄、铺面,管理上或许也有些陈年积弊,你若得空,不妨也帮着看看,该整顿的便整顿。” 这等于将部分侯府的产业管理权,默许地交到了她的手中。这是一种基于能力和信任的托付,远非最初的客套可比。
侯夫人柳氏更是将萧清璃视若亲女,嘘寒问暖,事事依赖。府中中馈之事,也越来越多地征求她的意见。下人们则彻底收起了最后一丝观望之心,真正将萧清璃视作了侯府名正言顺、且极具权威的女主人,敬畏且信服。
而对萧清璃而言,这次危机也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她与镇北侯府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皇后的目标从来都不只是她个人,而是整个可能因她而重新崛起的镇北侯府。要想在这京城立足,与皇后乃至其他势力抗衡,她必须将侯府的力量彻底整合,化为己用。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经营自己的陪嫁产业,开始有计划地将侯府原有的资源纳入掌控。她以协助整顿为名,派青黛和得力人手介入侯府名下的田庄、店铺,将之前在自己产业中试行有效的管理方法逐步推广过去。她利用宋嬷嬷的人脉,梳理侯府在军中的旧部关系网,为未来可能涉及的军需贸易铺路。这些行动温和而坚定,既展现了能力,又顾全了谢擎的颜面,推进得异常顺利。
与此同时,她与谢云止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也似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依旧“约法三章”,各居一院,但经过此番联手“抗敌”,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悄然滋生。谢云止依旧会送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但不再是试探,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进贡”;萧清璃偶尔也会让青黛送些她小厨房做出的精致点心去听雪阁,算是一种冷淡却又不失礼节的回应。两人如同隔着一条楚河汉界的棋手,虽不越界,却都在密切关注着对方的每一步落子。
这一日,萧清璃站在重新规划后的侯府产业分布图前,目光沉静。图上,代表她原有势力的标记与代表侯府资源的标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更为庞大和复杂的网络。她的根基,已深深扎入了镇北侯府的土壤之中。
“殿下,”青黛轻声汇报,“侯府西郊那处最大的田庄,新引进的粮种长势良好,庄头说今年收成预计能增三成。城东那间原本亏损的杂货铺,按您说的法子调整了货品,上月已经开始盈利了。”
萧清璃微微颔首。利益捆绑,方能同心。她不仅帮侯府抵御了外部的风暴,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崭新的气象。这样的捆绑,比任何血缘或姻亲关系都更加牢固。
她知道,与皇后的斗争远未结束,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加凶险。但此刻,她不再是孤身奋战。她的身后,是已然被她凝聚起来的、整个镇北侯府的力量。风雨同舟,其势愈坚。这京城的天,她注定要搅动得更加彻底。
(第四十七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