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需贸易的布局如同在暗处编织一张坚韧的网,但萧清璃深知,真正的权力根基,远不止于金银货币。朝堂之上,军功之外,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清议,以及掌握着清议走向的文人学子。尤其是那些出身寒微、尚未被世家大族网罗的寒门学子,他们渴望机遇,若能雪中送炭,将来或可成为她立足朝堂的重要助力。
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前世模糊的记忆。她依稀记得,几年后朝中会冒出几位锐意进取的新锐官员,皆出身寒门,在几次重大朝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惜前世她与之毫无交集。今生,她要抢先一步。
此事需极其隐秘,且不能由她亲自出面。她想到了一个人——宋嬷嬷那位早已脱离宫廷、如今在城南经营一家小书铺的远房侄子,赵文远。此人是个老童生,屡试不第,但为人正直,在寒门学子中小有名气,由他作为中间人最为合适。
“嬷嬷,”萧清璃召来宋嬷嬷,低声吩咐,“你去找文远,让他留意今年秋闱和明年春闱中,那些家境贫寒、确有才学、且品性坚毅的落第举子或待考秀才。不必寻那等锋芒毕露、早已被人盯上的,只需踏实肯学、心存志气却苦无门路者。”
她取出一只不起眼的木匣,里面是准备好的银票和一些散碎金银,数量足够支撑数名学子数年用度而无须为生计发愁。“将这些交予文远,告诉他,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故人’,惜才助学,不求回报,只望他们能安心读书,将来若能金榜题名,不忘初心,报效朝廷即可。”
“殿下,”宋嬷嬷有些迟疑,“此举虽善,但若将来这些学子飞黄腾达,却不知恩主是谁,岂非……”
萧清璃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洞察世事的冷静:“嬷嬷,施恩图报,落了下乘。我要的,不是几个感恩戴德的私人门生。若他们真有出息,自然会形成一股清流力量。届时,我自有办法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在他们微末时给予支持的人。而现在, (匿名)才是最好的保护。”
她看重的是长远的、潜在的政治回报,而非短期的个人效忠。这笔投资,赌的是未来朝堂格局的变化。
宋嬷嬷领悟了其中深意,郑重接过木匣:“老奴明白了,定会让文远办得妥帖,绝不泄露半分与侯府和殿下相关的消息。”
不久,城南那家不起眼的书铺里,便开始悄然流传一个消息:有位神秘的善人,愿意资助真正有才学的寒门学子。条件苛刻,需经赵文远严格考校学问品性,且资助期间不得对外张扬。消息只在少数真正困顿却心怀抱负的学子中小范围流传,如同暗夜中的一点星火,虽微茫,却给了许多人希望。
萧清璃并未过多询问进展,她将此事全权交给宋嬷嬷和赵文远。她只需要在幕后掌控方向,确保资金隐秘而稳定地流入那些值得投资的“潜力股”手中。这笔投资,或许十年八年都见不到明显回报,但她等得起。
在整顿内宅、经营产业、布局军需的同时,她已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军需贸易是“武”,积累硬实力;资助寒门是“文”,播种软实力。她要走的,是一条全面而稳健的崛起之路。
锦瑟院的烛光,不仅照亮了账册舆图,也仿佛照亮了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前路。这无声的投资,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下埋下的种子,只待将来,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第三十六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