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的崇山峻岭间,严寒更甚。南丹矿区,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火热景象。
巨大的露天矿坑边缘,寒风卷着煤灰和雪粒。数百名身着统一藏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的青壮年排成整齐的方阵,正在李云龙的亲自监督下进行体能训练。“一!二!三!四!” 粗犷的口号声在山谷间回荡,震落了松枝上的积雪。他们步伐虽略显僵硬,但眼神中已褪去了最初的茫然与痞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强行注入的纪律性和一丝对未来的渴望。
这就是李云龙一手打造的“生产建设兵团”。几个月前,这些人还是南丹、河池一带令人头疼的“闲汉”、“刺头”,游手好闲,甚至惹是生非。李云龙以铁腕手段,将他们“请”进了营地。准军事化管理,雷厉风行:清晨五点半哨响,十分钟内必须集合完毕;内务必须整齐划一,被子叠成豆腐块;队列训练一丝不苟,令行禁止;文化课从识字扫盲开始,学习矿工安全手册和基础机械原理;专业技能培训由经验丰富的老矿工和聘请的技术员手把手教授,从最基础的打眼放炮、矿石分拣到简单的机械操作。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营地墙壁上刷着李云龙亲拟的口号。训练是艰苦的,纪律是严酷的。偷懒耍滑?李云龙的皮带和唾沫星子就是最好的“教育”。闹事反抗?关禁闭、加练,直到服软为止。他用带兵打仗的那一套来管理这支特殊的“部队”,简单、粗暴,却出奇地有效。
“看到没?那边!” 李云龙指着远处正在铺设地基的大型选矿厂和冶炼厂规划区,对着训练间隙休息的兵团成员吼道,“那就是你们以后吃饭的本钱!是你们娶媳妇、盖房子的指望!窝在山沟里当一辈子二流子,还是当个堂堂正正的技术工人、吃公家饭?路,老子给你们铺好了!能不能走上去,看你们自己的骨头硬不硬!”
效果是显着的。混乱无序的人群被强行纳入轨道,散漫的习气被高压纪律取代。虽然私下里骂“李阎王”的人不少,但看到矿区道路一天天拓宽硬化,看到崭新的宿舍楼拔地而起,看到食堂里顿顿有荤腥,看到每月按时发放的、足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津贴,大多数人开始认命,继而开始努力。一支原本是地方负担的闲散力量,正在李云龙这座特殊的“熔炉”里被淬炼成支撑新兴矿业城镇的骨干。丁伟则负责协调矿区的整体规划、技术引进以及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将李云龙锻造出的这股力量引导到正确的生产建设轨道上。
百色起义纪念馆的布展工作在紧张进行;复建的石松祖宅已初具规模,榫卯结构的木屋散发着新木与桐油的清香;白龙滩水电站的涡轮机开始试运转,强大的电流沿着新架设的线路,第一次点亮了河池古城的夜晚,也点燃了深山百姓心中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
纽约,曼哈顿。1978年岁末的寒风如同冰刀,刮过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道琼斯指数在600多点徘徊,交易大厅里愁云惨淡,经纪人们面色凝重,收音机里不断传来坏消息:失业率再创新高,通胀怪兽吞噬着购买力,加油站前的长龙看不到尽头,卡特总统的支持率跌入谷底。滞胀的寒冬,冻僵了整个美国经济。
而在洛杉矶西方石油大厦顶层的奢华办公室内,气氛却截然不同。壁炉里火焰熊熊,驱散了窗外的寒意。哈默穿着舒适的睡袍,靠在真皮沙发上,面前摊开的不是令人沮丧的经济报告,而是石氏电子(Stonetech)最新的股价走势图——一条逆势上扬、近乎陡峭的阳线,以及FNRI(前沿纳米研究所)关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型机取得重大进展的简报。
“蠢货!一群只会盯着眼前油价的蠢货!” 哈默啜饮着顶级白兰地,对着空气中假想的华尔街同行嗤之以鼻。他刚刚完成了一系列在外人看来近乎疯狂的指令:大规模抛售西方石油旗下部分传统制造业和零售业等“夕阳产业”的股票,即便是在低位割肉;同时,将巨额资金注入FNRI,并要求其不惜一切代价加速Stm研发;更重要的是,他动用了庞大的流动资金,通过香港的秘密渠道,疯狂扫货石氏电子的股票。
“滞胀?这是上帝赐予的良机!” 哈默眼中闪烁着老牌资本巨鳄的贪婪与精明。他看到了别人忽视或不敢下注的未来。石氏电子凭借“炎黄”和“昆仑”芯片在全球个人电脑萌芽期的垄断性优势,以及“深蓝”光刻机代表的下一代半导体制造能力,其价值在哈默眼中被严重低估。FNRI在石松模糊指引下取得的突破,尤其是Stm这种能直接观察和操纵原子级别的神器,更让他看到了掌控未来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钥匙。
助理敲门进来,递上一份厚厚的文件:“先生,这是您要的关于石松亲王在中国两广地区投资的详细报告,尤其是广西的‘生产建设兵团’模式分析。”
哈默迫不及待地翻开。报告详细记录了李云龙如何将地方闲散青壮年转化为高效生产力量的过程,分析了其准军事化管理、技能速成培训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模式及其在特定发展阶段的高效性。哈默的手指重重地点在“高效率”、“低成本”、“纪律性强”这几个词上,脸上露出玩味的笑容。
“天才…或者说,是实用主义的野蛮天才。” 哈默喃喃自语。这种模式在美国当然行不通,但在那个正在苏醒的东方大国,在需要快速积累原始资本、突破基础设施瓶颈的阶段,却可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更加坚定了他的判断:石松不仅拥有超越时代的技术眼光,更拥有在复杂环境中高效落地的执行力。投资石松,就是投资那个巨大市场最核心、最具爆发力的增长引擎。
他拿起卫星电话,接通了瑞士银行的私人经理:“继续买入石氏电子,不要停。另外,准备一份计划,我们要在中国……设立一个专注于高科技和资源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名字?就叫‘太平洋桥梁’吧。” 放下电话,哈默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灼灼地锁定在太平洋西岸。华尔街的寒冬?不,那是他哈默帝国新一轮扩张的序幕。他仿佛已经看到,以石松为支点,撬动整个东方市场的辉煌未来。滞胀的深夜里,一头巨鳄正悄然张开獠牙,准备饱餐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