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的决定,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社会。
校方以惊人的效率成立了专项小组,带着“苏霓奖学金”的初步章程,亲自登门拜访了这位风暴中心的人物。
为首的副校长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教授,他小心翼翼地阐述着方案,生怕有任何不妥之处冒犯了眼前这位看似温和却能量巨大的女性。
他着重描绘了颁奖典礼的盛况——全国直播,学界泰斗与业界精英齐聚,旨在将其打造成传媒界的一座新灯塔。
苏霓静静听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微凉的茶杯边缘。
直到对方描绘完那幅宏伟蓝图,她才缓缓摇头,声音不大,却不容置疑:“我不会出席。”
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固。
副校长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旁边的系主任急忙补充:“苏老师,您的出席是对获奖学子最大的鼓励,也是……”
“不,”苏霓打断了他,目光清澈而坚定,“这个奖学金不应该和我个人绑定。一旦聚光灯打在我身上,就会遮蔽那些真正需要被看见的人。”她顿了顿,提出了那个唯一的,也是颠覆性的条件:“获奖者不需要准备任何演讲稿。典礼上,他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播放一段他们认为‘最不该被听见,却又最重要’的声音。”
这个条件让整个筹备组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与争论。
但最终,他们选择了尊重。
评选当天,传媒大学最大的演播厅座无虚席。
当一等奖的归属宣布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走上台的、略显紧张的男生身上。
他没有走向演讲台,而是径直走向了音响控制区,递上了一个U盘。
下一秒,演播厅昂贵的环绕音响里,没有传出激昂的音乐,也没有清晰的人声。
取而代之的,是凌晨四点街道上空旷的风声,以及一种粗粝的、有节奏的摩擦声——是环卫工人的竹扫帚扫过地面的声音。
声音里,夹杂着压抑不住的、因常年吸入灰尘而引发的哮喘式咳嗽,还有一台老式收音机里断断续续传来的新闻播报。
整个演播厅陷入了一片死寂。
这声音太过真实,太过日常,以至于与这个华丽的舞台格格不入。
它像一根粗糙的砂纸,磨过在场每个人光滑的神经。
几十秒的录音播放完毕,全场依旧鸦雀无声。
主持人显然也有些措手不及,他走上前,试探性地问那个男生:“同学,这……嗯,你觉得这算一个好节目吗?”
男生握着话筒,摇了摇头,眼眶微微泛红:“它不算一个节目。”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有些颤抖,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厅,“但它让我妈,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听见。”
一句话,如重锤落下,砸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掌声,在延迟了整整三秒后,如雷鸣般轰然响起,经久不息。
几乎是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一座重工业老城,林晚的“工人之声”采集计划却撞上了铁板。
当地工会的主席客气而坚决地拒绝了她的团队进驻,理由简单而有力:“我们这里情况特殊,要保持稳定,怕你们的录音笔一进来,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言论,影响大局。”
林晚没有像下属预想的那样,去搬出政策条款争论,更没有打电话向宣传部的上级求助。
她只是平静地收起了计划书,笑着对工会主席说:“没关系,我理解。那……能麻烦您帮我找几位退休的老钳工师傅吗?我就是想听听故事,参观一下那些已经废弃的老车间。”
这个不涉及任何“采集”的请求,对方欣然应允。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跟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走进了那些锈迹斑斑、被时代遗忘的巨大厂房。
她全程没有拿出任何录音设备,只是拿着一个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
老工人们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指着一台满是油污的废弃车床,滔滔不绝地讲述起当年他们如何用双手打磨出精度达到微米级的轴承。
“你看这块,当年小王图省事,铆钉没敲实,被师傅用扳手追着打了半个车间。”
“那个角落,是我们以前的‘攻关小组’,为了一个进口零件的替代品,熬了三个通宵,最后那声音一响,成了!”
林晚专注地听着,笔尖在纸上飞舞。
她问的不是宏大的历史,而是“锤子落下时是什么声音”“钢水冷却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嘶鸣”“老师傅的咳嗽声和年轻人的有什么不同”。
返程后,她把自己关在剪辑室里整整两天。
一篇名为《铁锈记得锤子怎么落》的口述史广播稿诞生了。
它没有在任何主流平台发布,仅仅被送到了本地交通广播电台,在一个人车稀少的深夜时段播出。
节目播出后的第一晚、第二晚,寂静无声。
团队里年轻的实习生有些气馁。
第三晚,电台的直播热线突然响起。
一个苍老、嘶哑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激动和不确定:“喂?是……是那个节目吗?你……你稿子里说的,8号车床旁边,那个铆钉因为热胀冷缩偶尔会松动的‘咔哒’声……那个铆钉,是我二十年前焊上去的。”
电话这头,林晚瞬间红了眼眶。
从那通电话开始,仿佛一道闸门被打开。
每周的深夜,都有老工人、甚至在职的年轻工人,主动找到林晚团队临时设立的简陋录音点,对着那支小小的录音笔,留下自己的故事。
一个月后,当初那位坚决抵制的工会主席亲自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诚恳:“林记者,你看……我们能不能在几个分厂,再多增设几个录音站?”
而在京城的一间数据中心里,许文澜的指尖正悬停在键盘上方。
屏幕上,“脉搏协议”的分布式网络节点图如同一片深邃的星空,每一个光点都代表一个独立的、活跃的节点,平稳而有序地运行着。
当初那个为了防止系统被滥用而设立的中央管理团队,如今已形同虚设,所有权限都被分散到了网络本身。
是时候了。
她在最后一次系统巡检报告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调出了最高权限的密钥管理界面。
没有丝毫犹豫,她选中了属于自己的那串独一无二的最高密钥,点击了“删除”。
紧接着,她将最后的系统验证流程,修改为由系统在所有基层运维员中随机抽选十人共同完成。
“确认操作吗?此操作不可逆,您将失去对系统的所有控制权。”一条冰冷的系统提示弹出。
许文澜的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果断点击了“确认”,然后顺手黑进了系统语言库,将那条提示语修改为——
“恭喜,你现在只是个普通用户。”
当晚,她用自己的个人账号,第一次登录了这个由她亲手缔造的平台。
她没有浏览那些成千上万条涌入的声音,而是找到了上传入口,犹豫了许久,最终按下了录音键。
录音只有三十秒,里面没有任何话语,只有她自己平稳而悠长的呼吸声。
她给这段音频起了一个标题:《我也曾不敢按下这个键》。
另一边,陆承安正襟危坐在一场高级别的司法改革座谈会上。
席间,多位法学专家和高级官员都在盛赞“苏霓原则”对推动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方面的巨大作用。
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法学家甚至提议,应该推动相关立法,并以“苏霓”命名,作为对这一历史性事件的纪念。
全场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我反对。”
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瞬间让热烈的气氛冷却下来。
众人惊讶地望向陆承安,这位以严谨和前瞻着称的检察官。
陆承安迎着众人的目光,一字一句地说道:“原则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而不是被供奉。一旦它变成了法律上的一个称号,很快就会变成官员报告里的一句装饰,变成学者论文里的一个注脚,然后失去它最原始的力量。”
会后,一位年轻的检察官追了上来,脸上带着困惑与敬佩:“陆检,我明白您的意思。可是,如果不通过这种方式固化下来,我们又该怎么去延续它呢?”
陆承安停下脚步,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本已经泛黄卷边的日历。
他翻开,递给年轻人。
只见日历上,用红笔圈出了几十个日期,旁边用小字标注着“西城劳务市场”、“城中村拆迁听证”、“北郊排污口”……全都是过去三十年间,他以普通公民身份,悄悄去旁听过的那些公众录音现场。
“不要去建纪念碑,”陆承安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去听那些没人愿意听的话,去站在那些发不出声音的人身边。这,才是对它最好的继承。”
当整个社会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和延续这场变革时,始作俑者苏霓却接到了一个让她哭笑不得的邀请——国家电视台希望她重返荧屏,主持一档名为《回声三十年》的特别节目。
她毫不意外地拒绝了任何形式的影像录制,但在制作组的再三恳求下,破例同意提供一段纯音频的开场白。
接下来的两周,成了制作组的噩梦。
他们绞尽脑汁,请来国内最顶尖的撰稿人,写出了一版又一版文采飞扬、意境深远的文案,发给苏霓,得到的回复永远是两个字:“不对。”
直到播出前最后一天截止,所有人都快绝望时,苏霓的最终版文件发来了。
导演组迫不及待地打开,所有人都愣住了。
音频文件里,是整整一分钟的空白,绝对的静音。
只有在最后一秒,才响起了一声极其轻微的“滴”——那是录音笔结束录制的提示音。
“这……这怎么播?”总导演盯着进度条,满脸惊愕,冷汗都下来了,“一分钟的播出事故?台里会杀了我的!”
就在制作组决定启用备用方案的播出前夜,台长的私人电话响了。
是林晚打来的。
“台长,”林晚的声音平静而锐利,“如果我们的国家电视台,连一分钟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感受的安静都不敢放,那我们还谈什么‘听见时代’?”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
节目如期播出。
当苏霓那“一分钟静音”的开场白开始时,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从最初的错愕,到疑惑地检查电视机是否故障,再到慢慢地,若有所悟地安静下来。
那一分钟里,全国各地出现了奇特的景象:许多家庭自发地关掉了手机,放下了手里的遥控器,甚至关掉了房间的灯,只是静静地坐着,聆听那一片深沉的“无声”。
事后,大数据统计显示,在该时段,全网关于“我想说但没说的话”这一关键词的搜索量,激增了整整四百倍。
春分,清晨。
微风拂过江面,荡起层层金色的涟漪。
苏霓像往常一样,独自散步到闽江畔的那座石桥上。
她习惯性地望向那处熟悉的石栏,原本固定在那里的录音笔已经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枚小小的别针,固定着一张崭新的纸条,上面的字迹清秀有力:
“阿姨,我把话筒传给我班长了。”
苏霓的眼中泛起一丝温暖的笑意。
她收好纸条,正准备转身离开,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远处岸边,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蹲在地上,用一根树枝专注地画着什么。
她好奇地走近,脚步放得很轻。
只见泥地上,被画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话筒形状,旁边还用同样歪扭的笔迹写着四个字:“我也能主持。”
苏霓的心猛地一软。
她缓缓蹲下身,用尽可能轻柔的声音问道:“小朋友,你想说什么呀?”
女孩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但当她抬起头,看到苏霓温和的眼睛时,胆怯瞬间消失了。
她挺起小小的胸膛,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地、清晰地回答道:
“我想告诉爸爸,我不怕黑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远在数千公里外,正在监控“脉搏协议”健康度的许文澜,口袋里的手机发出一声轻微的震动。
她拿起来一看,屏幕上亮起一条全新的系统推送:
【E00119号节点捕获全新音频片段,命名权限已开放,源Ip归属地显示为——闽江广播塔旧址周边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