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门被无声地关上,将外界的一切喧嚣隔绝。
空气仿佛凝固成水晶,只听见苏霓清冷而坚定的声音,敲碎了这片沉寂。
“我宣布,‘银杏新芽计划’,正式启动。”
她的目光如炬,扫过在座的每一位核心成员——陆承安、许文澜、赵小芸、林晚。
这便是她最信任的团队,是她敢于向整个时代发起挑战的底气。
“我们的战场,是全国五十所重点中学。我们的兵,是每个学校遴选出的两名‘学生记忆委员’。”苏霓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每一声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基金会将为他们提供最专业的口述史培训与认证。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协助同学完成家庭访谈,建立班级口述史档案角。更重要的,”她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是要教会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去聆听,如何去理解那些被宏大叙事淹没的、属于普通人的真实声音!”
“不只要留下记忆,更要教会下一代怎么去听。”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每个人心中激起千层巨浪。
法律的壁垒,永远是第一道防线。
陆承安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闪过一丝锋锐的光。
“我来为这些‘新芽’披上法律的甲胄。”他将一份文件推至桌案中央,标题赫然是《青少年公共叙事权白皮书》。
“我创造了一个新概念——‘青少年公共叙事权’。”他的语气平静,内容却石破天惊,“我会推动试点的五十所中学所在的地方教育局,将相关条款纳入试点合作文件。核心只有一条:学校应保障学生基于真实经历的表达自由,不得因内容涉及历史敏感议题而予以否定或惩罚。”
这无异于虎口拔牙,但陆承安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畏惧。
“此外,我会为每一位‘记忆委员’设计一份电子承诺书,由学生家长、学校代表、基金会三方共同线上签署。它将明确伦理边界,确保所有访谈都在知情、自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任何人都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去挖掘他不愿意触碰的伤疤。”
如果说陆承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盾,那么许文澜打造的就是无坚不摧的矛。
这位天才程序员晃了晃手里的平板,屏幕上一个简洁的App界面一闪而过。
“‘轻量化采集工具包’,专为中学生优化。”她语速极快,带着技术人员特有的自信,“内置防抖录音插件,即便在嘈杂环境下也能保证音质;AI自动生成时间轴,将采访内容与时间点精准对应;智能关键词标注功能,方便后期检索整理。所有操作都设计成傻瓜式,保证十五岁的孩子也能轻松上手。”
“安全是重中之重。”许文澜的表情严肃起来,“我设置了双重保险机制。第一,所有采集到的音视频数据,默认在本地进行高强度加密存储,物理隔绝,谁也拿不走。第二,任何数据上传至基金会云端档案库的行为,都必须经过监护人本人扫码二次确认。”她划开下一页界面,一个红色弹窗赫然在目。
“更重要的是,系统后台会实时进行语音情绪分析。一旦检测到讲述者或采访者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系统会立刻暂停录音,并自动弹出本地心理援助热线的入口。我们记录历史,但我们不能以牺牲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健康为代价。”
万事俱备,东风已至。
赵小芸,这位永远像一团火的行动派,亲自带队奔赴第一个试点中学——一所位于老工业区的普通中学,开启了首场培训。
她没有准备枯燥的ppt讲座。
一进教室,她便将学生们聚在一起,宣布了今天的规则:“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做‘记忆接龙’。”
学生们面面相觑,充满了好奇。
赵小芸微笑着,抛出了第一块砖:“我外婆告诉我,她小时候逃荒,路上饿得不行,吃过观音土和树皮。现在,轮到你们了。谁家里的长辈,或者听邻居说过类似的故事?”
一个男生犹豫地举起手:“我……我爷爷说,他们村里有人易子而食。”
教室里的空气瞬间凝重了一分。
另一个女孩紧接着说:“我奶奶说,她年轻时在纺织厂,为了多挣点工分换粮食,一天只睡四个小时。”
“我姥爷说,当年为了修建水库,他们全公社的人都在冰天雪地里用手抬石头。”
“我爸说……”
“我妈说……”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如洪水般汹涌而出。
那些尘封在家庭相册背后、被日常琐碎掩盖的过往,此刻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流。
当第七个孩子,一个看起来有些内向的男孩,用细若蚊蚋的声音说出“我妈说,她以前在的那个电子厂,有工友为了赶订单,连续加班,最后饿晕在车间里”时,整个教室突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那种寂静,比任何喧哗都更具力量。
饥饿、劳累、挣扎、求生……这些遥远的名词,在这一刻,化作了同学母亲身上真实发生过的、带着体温的故事。
赵小芸的眼眶微微发红。
她没有说话,只是缓缓举起许文澜开发的工具包,轻轻按下了录音键。
清脆的“滴”声在寂静的教室里回响。
“记住这一刻。”她的声音轻柔却无比清晰,“从这一刻起,你们不再只是被动的倾听者。你们,已经成了历史的见证人。”
而在千里之外的基金会总部,林晚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后台数据库。
首批五十所中学一百名“学生记忆委员”的报名资料,正像溪流一样汇入。
她没有去看那些成绩优异、履历光鲜的学生,而是用筛选功能,调出了另一组数据。
她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一组特殊的家庭背景被高亮显示:三人,父亲职业为外卖员;两人,母亲职业为保洁员;一人,本人为留守儿童,常年与祖父母生活。
林晚的呼吸微微一滞。
她没有将这组数据归入常规档案,而是单独新建了一个加密文件夹,将这六名学生的资料小心翼翼地移了进去。
她想了想,在文件夹备注上写下一行字:“他们记录的,或许不会是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但正是这些散落在时代缝隙里的微光,最能照见这片土地的真实质地。”
她将这个文件夹命名为“m00006”,分类归入了只有她和苏霓有权限访问的顶级目录——“未来主理人种子库”。
时间飞逝,首期培训班的结业仪式如期举行。
一名瘦瘦小小的女生作为学生代表站上讲台,手里紧紧攥着发言稿,看得出她很紧张。
“在参加这个计划之前,我总觉得……我家的事,没什么值得说的。”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我爸爸是一名外卖员,每天就是骑着电动车在城市里穿梭。我妈妈总说,一份不体面的工作。我也这么觉得。”
台下静悄悄的。
女孩深吸一口气,像是鼓起了全部的勇气,她抬起头,目光变得明亮而坚定:“但是,通过这次培训,我采访了我爸爸。我用工具包记录下了他十年来送外卖的所有路线,当那些密密麻麻的红线在地图上铺开时,我忽然明白了……那不是一份不体面的工作。”
她声音中的颤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骄傲。
“我爸送了十年外卖的路线图,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是它的美食地图,是它深夜不眠的证明。那每一条路线,都是这个城市的呼吸节奏!”
话音落下,短暂的沉寂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那掌声,不仅仅是送给这个女孩,更是送给所有像她父亲一样,用双脚丈量着城市,用汗水支撑着生活的普通人。
苏霓就站在教室的后排,隐在人群中,脸上没有狂喜,只有一种深邃的平静。
她静静地听着,看着那女孩在台上挺直了小小的胸膛,仿佛看到了一颗颗新芽,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姿态,顶开坚硬的冻土。
就在这时,她口袋里的手机,极轻微地震动了一下。
她拿出手机,屏幕上是许文澜发来的一条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来电,对‘银杏新芽计划’的模式高度认可,有意向在下一阶段,将试点范围提前扩大至全国二百所学校。”
巨大的成功,比预想中来得更快,更猛烈。
苏霓却没有立刻回复。
她悄然转身,走出喧闹的教学楼,独自一人走到院子里。
初冬的阳光温暖而不刺眼,照在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满树金黄的叶片在微风中簌簌作响。
她的目光,落在了粗糙的树干上。
不知道是哪一届的学生,用小刀在上面深深地刻下了两个字:
记得。
苏霓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那两个字的刻痕,感受着那份穿越了时间的执拗。
这份喜悦带来的,并非全然的安宁,反而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震荡起的,是更深处的暗流。
一阵突如其来的冷风吹过,卷起几片金黄的银杏叶,盘旋着飞向更高远的灰色天空。
“银杏新芽计划”的巨大成功,如同一道过于耀眼的闪电,照亮了前路,也必然会惊动潜伏在阴影中的巨兽。
而她,已经听到了那巨兽沉重的呼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