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一碗饺子下肚,之后叶青萝和青宣再分了一碗,娘和安儿也分了一碗,爹和青宇各添了一碗,剩下一点饺子匀了匀就都吃完了。
一家人吃饱后,叶刘氏笑道:“好啦,你们赶紧收拾一下,准备出门吧,爹娘来收拾厨房。”
这一天里虽然又是做包子、又是做绿豆糕、又是包饺子的都很忙,但真正一天都耗在厨房里,是爹娘。
叶青萝想到晚上还要做糖茶,不放心地问:“娘,晚上煮蛋茶糖茶忙得过来么?”
“放心吧,按往年惯例,都是先去村长家再沿着村头村尾跑一圈儿之后,才过畈这边来。”
“也是沿着过畈的路先去对面最近的方家、杨家再到周家,过来是咱们老宅和咱们家,再到王家、林家这边就都跑完了。”
“咱们家在后头,做点糖茶是有足够时间的,大家跑到这里吃点热乎的再回去,也刚好。”
叶刘氏笑着说道。
叶青萝脑子里走了一遍畈这边的邻里分布,这才放心地点了点头,就回屋去了。
天色还没黑,这时候很多人家可能正在吃饭,要准备吃食有的早已备好有的可能要现做。
就如叶长贵之前说的,实在拿不出东西来的人家,哪怕是煮开水给每人一碗也不会什么都不做的。
一个鸡蛋半文钱,每年不可能是一样的人数但也不会少于几十人,几十个鸡蛋也不少钱了,因而……
煮红糖茶的人家也会有不少的。
正好满村转下来,喝点热茶也解渴,孩子们是喜欢的。
至于背后说谁家如何的孩子,则是家里没教好,毕竟在少数,农家人本质是家风淳朴、互相理解的。
一刻钟后,叶青萝已经换好出门的衣裙顺手还将自己屋子收拾了一下,又拿着桃木梳和发带绢花去厨房找娘。
她除了各种丸子头、麻花辫儿,始终不会自己梳这里的发型。
哪怕是最简单的双丫髻她也是梳不明白的。
总不能绑两个小揪揪吧?
她是十四岁又不是四岁。
看着她给自己新添的一对红梅花云纱绢花,叶刘氏笑着给她梳好常梳的双平髻又将绢花戴上。
以前常戴的那对粉色绢花也没多戴,依然是清新朴素的装扮,不过是这一对绢花得二十文罢了。
还有衣裙是月白暗纹锦长袄、粉色绣花长裙,都是冬天衣裳和棉鞋,过年新衣得留着去外婆家时再穿。
这两天在厨房里做吃的,则是穿的细葛布做的棉衣棉裤,方便干活儿。
这时候要出门又重新梳妆,哪怕再节俭也还是让叶刘氏心下欣慰,说明闺女重视村子里过年这事了。
暮色渐起,院子外头传来少年们呼朋唤友的喊声,叶青宣跑出去看了看,又跑了回来。
“安儿,背篓拿上,咱们准备出发啦。”
“安儿,咱们先去趟茅厕,等下队伍跑起来就不停了。”
叶青宣连声喊着,小弟也连忙答应着,将两只小背篓放到屋檐下,就跟着二哥先去茅厕。
“把油灯带上!”叶青宇从屋里拿了一盏油灯出来跟在后面。
叶长贵拄着拐杖在厨房门口看着孩子们着急张罗。
想起来挂灯笼的事情,忙喊道:“你们收拾好了先去找大堂哥,让他晚点来把灯笼挂上。”
“知道啦!”叶青宇答应了一声。
三兄弟从茅厕出来,叶青宣去厨房打温水带弟弟先洗手,叶青宇快步去找大堂哥。
走去院门口时又不忘看向屋檐下站着的叶青萝:“姐姐!你也去!我把油灯搁在窗洞上了。”
叶青萝答应了一声,便也去了趟茅厕,想着过年点灯驱黑暗照光明的寓意,便没将油灯拿回屋。
叶青萝刚洗了手擦干,和弟弟们一起搽了农家护肤品,就拿了小背篓往院子外头走。
叶青宇跑了回来,后头还跟着叶青彦,叶青彦抱着穿上了连帽小斗篷还背着一只小背篓的叶铭。
在他们后面,叶青莲提着小竹篮却是先朝杨家那边跑去。
叶青萝不好奇堂妹这时候还去别人家,却是一脸惊讶地打量着二堂哥。
二堂哥已经满十八了,若不是要考科举不急于成亲,这时候说不定娃都快生了。
他居然也要去村里拜年(讨物品)?
叶青彦见堂妹一脸吃惊的表情,不由好笑道:
“除夕夜需要朝气蓬勃的人热闹拜访,有驱邪除秽的寓意,也有带来好运和发旺之意。”
“今夜你去了,各家都会更高兴。”叶青彦笑着开口。
“因为在他们眼里,你是有福之人,你旺家,你回到叶家之后带来的改变都是有目共睹的。”
叶青萝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儿,再回想爹娘希望她去的原因,兴许爹娘还有这个原因只是没有说出来。
因为知道村里人家会希望看到她这个有福之人去!
“那你呢,二堂哥这样年纪的村里哥哥都不会去了吧?”叶青萝眨巴了下眼睛,小声嘀咕。
叶青彦好笑道:“像二堂哥我这样年纪的村里哥哥,只要还没成亲都可以去的,何况……”
叶青彦说到这里左右看了看,倾身往叶青萝耳边小声道:“我是考科举的读书人,各家只要还有读书娃就会很想我去。”
不管是刚启蒙的还是读了十年书的,哪家不想要一个年轻童生给家里带来吉祥好运?
都能年复一年传承这个习俗了,自然是信这些人气添福、带好运说法的,说吉祥话只是表达的一种方式。
说这会儿话的功夫,那边几家的小少年们都跑了过来,有的背着小篓、有的提着小篮,就不见一个空手的。
只有叶青萝没拿东西,但三兄弟知道她袖子里塞了几条干净帕子。
就连叶青宇刚回来后也去拿了个篮子在手中,等在院子外头了。
等他们的村塾小伙伴们不是牵着弟弟就是背着妹妹的过来了,还有十岁左右小姑娘们也结伴跑出来的时候……
叶青萝看呆了眼。
原来畈这边也有这么多小姑娘的吗?
过往倒是常见一起上下学的小少年们,她一直在忙倒是没去哪家串过门儿,还真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