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零星集》才刚两册,若是此时让人知晓又去写话本子,怕引人诟病不专注。”
“但小故事写了这么多也需要休息,写写话本换换思路就很不错,不让人知晓是同一人在写就是。”
叶青萝跟叶青彦说的是,怕书局的人认为她写太快而认为质量不行,写慢了交稿数量少又不赚钱。
这时候用话本来补档就不影响她赚钱速度了。
叶青彦这番解释,杜掌柜理解地点头,不再多问。
“云间很细心啊,连以前写过的小故事的概述都列出清单了,这是怕我们看漏了书稿吗。”
林帐房那边看完了所有小故事,再看底下另几张纸上所写内容后,不由惊讶又赞许地开口。
叶青彦连忙笑着解释:“也是平时有想法就赶紧记录下来,自己不忘,也怕书局这边看多了眼花。”
他猜测书局这边定然会有自己的一套解决办法,不然他们可以提供目录索引,别人难道也提供了?
杜掌柜可从未提过这事,说明不需要。
但他说得委婉,杜掌柜笑道:“是个有趣的……孩子。”
他本想说,是个有趣的丫头,但见叶青彦表情惊慌的反应,到嘴边的话就改成了“孩子”。
对他来说,十三、四岁年纪确实还是个小孩子。
他长子今年十六,如今也在苦读准备科举不能分心,不然他真想给他们撮合亲事了。
叶青彦见杜掌柜没有再说什么,才松了一口气。
林帐房那边已经清点了所有刚看完的小故事,要去拿银子了。
叶青彦这次要十两整小额银票。
收到钱,也收好杜掌柜写下的收稿凭据,叶青彦连忙起身告辞后就往前面铺子走。
杜掌柜没有立刻出去,而是将那话本子开篇也给林帐房看,而他则是补看小故事内容。
一个能写那么多思路活络、脑洞大开且丰富有趣又有一定道理小故事的丫头,如今又写出物拟人的江湖恩怨情仇的有趣故事,好像也不奇怪了。
总之那丫头就是很有趣、很特别、很有想法,明明表面又是那么乖巧温婉端庄。
以前在苏家怕是藏了锋芒的,展示出来的才情都是奔着大家闺秀和当家主母去的。
如今回到叶家不需要那些才情了,这才将另一面展露出来?
杜掌柜觉得他真相了,当即还给东家写了封书信说明自己的猜测。
等他封好书信时,林帐房那边也看完了话本开篇,于是也将书稿封好,交给后院里一名小厮现在就送去县城给顾子熙。
前边铺中,正低头看已属于自己的《溪山集》的叶青萝,听见脚步声过来立刻扭头看去。
见叶青彦回来了顿时露出笑容,将书本往背篓里一放,立刻就将背篓背好了,笑吟吟地等着他过来。
“等得不耐烦了?不是去书架那边看书吗?”叶青彦见她一副恨不能马上离开的神情,不由好笑,低声问。
叶青萝撇撇嘴,正要说什么这时铺子门外走进来两个说笑着的读书人。
不是沈家私塾的,自然与叶青彦不熟,但他们却朝叶青萝诧异地看过来。
叶青萝忙道:“先走,回去说。”
叶青彦点头,兄妹俩便走出书局往镇西方向走去。
“刚才那个是苏家……苏云萝吧?”这时,一直盯着他们瞧的读书人之一,这才有些不确定地开口。
“最近苏云清总是恹恹的,也不知道他后悔了没有。”另一个读书人却是嗤笑了一声。
“唉,两个妹妹的恩怨,他当兄长的在中间确实难为。”先前问话的那读书人叹了口气。
俩人不再说什么,走去笔墨柜台那边。
他们正是苏云清的同窗,镇东许家私塾的学子,以前自然是见过苏云萝的,只不过没说上话而已。
如今的叶青萝衣着装扮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在农家人里算穿得不错了,尤其是别的小村姑没法比,但在镇上也只能算市井小户人家的层次了。
叶青萝走到街上见身边没有别人跟着,才小声说了苏云臻来找顾子熙和买书却碰到她,给她买书的事。
宣纸和砚台的事只能另说了。
“这人情以后有机会还了就是,就算不还,想来他也不会当做人情帐的,毕竟他依然当自己是兄长。”
叶青彦倒是不纠结这事。
俩人说话一路往西走到东南街附近,叶青萝阻止了二堂哥还要送她到镇西。
“这边离明悦轩不远了,你去吧,我自己去西市买几斤梨就到镇口坐牛车回了。”
叶青萝一脸轻松地笑道。
“那你小心些,遇到陌生人找麻烦就大喊求救,只走大街不走小巷,梨子别买太多累着自己了。”
叶青彦知道时间有些晚了,也不好让同窗们一直等他,但又不放心就多叮嘱了几句。
叶青萝小声道:“放心吧,我是在镇上长大的,如今因这事怕是全镇都认识我了,不会明着找我麻烦的。”
“芳丫头……”叶青彦想到另一个,有些担忧。
“放心吧,若她还敢对我出手,我就写信给苏大公子,这是他们苏家的事该他们自己处理。”
“但我相信她没机会再找我麻烦了,因为苏家不会允许她再这般自损名声,对她没好处。”
叶青萝有原主记忆是了解苏家人的。
叶青彦一想也是,毕竟苏家与林家的联姻还没出最后结果呢,苏家也不敢大意的。
他便点头道:“那你去吧,路上别耽搁,别再买其他东西,看好银钱。”最后一句他声音更低。
叶青萝点头,转身便继续朝西市走去。
叶青彦站在原地看了一会儿,见她确实没问题,街上闲逛的人也没怎么样,这才放心地赶去明悦轩茶楼。
放假前几个要好的同窗还有未来妹夫宋知谦,都约好今天在明悦轩喝茶。
比去酒楼实惠,还清雅。
叶青萝去西市没看见上回卖梨的那老头。
便在另一个摊前随便买了一斤多梨,花了十五文钱,又花了三文钱买了一只竹篮装着。
见她背着背篓却还要买只竹篮装梨,有人奇怪却也没有多问。
殊不知她回去路上一个拐角,竹篮中的梨子就从一斤多变成了五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