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d省后,郑开叶立即向吴政宏和李国涛汇报了论坛情况和与国家发改委领导的接触,他重点强调了当前区域竞争的激烈态势,以及上级部门对d省深化改革的期望,并委婉提出了争取国家试点的可能性。
吴政宏听完汇报,沉思良久,他显然听懂了郑开叶的弦外之音,也明白成为国家试点的意义,但长期的谨慎让他习惯性地首先看到风险:“成为试点,固然能争取到一些政策支持,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把我们的工作放在放大镜下接受审视,改革成功固然好,万一过程中出现什么纰漏,影响可就大了,而且,试点要求往往比较高,我们现有的基础是否能完全跟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慎重评估。”
李国涛也附和道:“吴书记考虑得周全,试点不是小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通盘考虑,周密部署。”
郑开叶早有准备,他不急不躁地回应:“书记、省长的担忧很有道理,正因为试点责任重大,我们才更要积极争取,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我们可以选择基础相对较好、改革意愿较强的领域,比如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土地或数据要素改革,或者聚焦破除民营企业准入壁垒,先进行探索。这样做,风险可控,成功了能为全省乃至全国积累经验,即使遇到问题,也是试点过程中允许的。更重要的是,这向外界传递了d省矢志改革、勇于创新的决心,对于提振市场信心、吸引高端要素至关重要。”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吴政宏的神色,继续加码:“另外,我了解到,周边几个省份也在积极争取这类试点,如果我们犹豫不决,机会很可能就被别人抢走了,到时候,我们在区域竞争中就会更加被动。”
“被动”这个词,似乎触动了吴政宏,作为一把手,他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辖区发展落后于周边,他沉吟片刻,终于松口:“开叶同志说的也有一定道理,这样吧,这件事由你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搞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方案出来,重点是评估风险、明确边界、设计好容错机制,方案成熟后,再上会讨论。”
得到吴政宏的初步首肯,郑开叶知道机会来了,他立刻行动起来,成立了由省发改委牵头,自然资源厅、市场监管局、大数据局等部门参与的专班,秘密起草试点申请方案,孙明远也在省委层面给予配合,利用各种场合强调抓住国家战略机遇的重要性,营造有利于改革的氛围。
然而,就在方案即将成型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几乎打乱了郑开叶的全部部署。
事情起源于省环保厅对青市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突击检查,这家企业是青市的利税大户,也是杨富岭引以为傲的“明星企业”,但检查发现,该企业存在严重的偷排漏排和数据造假行为,环境污染问题触目惊心,环保厅厅长潘长海是位原则性很强的干部,顶住压力,坚持要依法严肃处理,拟对企业处以巨额罚款并责令停产整治。
消息传出,杨富岭勃然大怒,他认为环保厅是在“找茬”,不顾青市发展大局,甚至怀疑背后有郑开叶的指使,意在打击青市、给他杨富岭难堪,他直接找到吴政宏,情绪激动地诉苦,声称如此重罚将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严重影响青市乃至全省的经济稳定,要求省委干预环保厅的“不当执法”。
吴政宏面临巨大压力,一边是环保法的刚性要求和潜在的舆论风险,另一边是重要地市一把手和经济增长的现实压力,他再次召集了小型会议,参加者只有吴政宏、李国涛、孙明远、郑开叶、杨富岭和潘长海。
会议上,杨富岭言辞激烈,几乎是指着潘长海的鼻子骂他“不懂政治”、“不顾民生”,潘长海则据理力争,出示了厚厚的证据材料,强调依法办事是底线,否则就是纵容犯罪,后患无穷。
吴政宏的脸色十分难看,他先是批评了杨富岭态度不当,要求其冷静,然后又试图安抚潘长海,表示理解环保工作的难处。但最终,他还是把目光投向了郑开叶:“开叶省长,这件事你怎么看?政府这边总得要有个统筹考虑。”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郑开叶身上,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问题,支持环保厅,势必彻底得罪杨富岭及其背后的仝玉生,甚至可能让吴政宏觉得他“不顾大局”;支持杨富岭,则等于背弃了“强基固本”中法治化、规范化的核心原则,也会严重打击环保战线干部的士气,更是对环境污染的妥协。
郑开叶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此刻的表态至关重要,他没有直接回答支持谁,而是换了一个角度:“吴书记,各位同志,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把这个问题定性清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保发展’还是‘保环境’的选择题,更不是青市和省直部门之间的意气之争,这是一起涉嫌环境违法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理这件事,必须首先尊崇法律,这是现代治理的基石,也是‘强基固本’的应有之义。”
他看向杨富岭,语气缓和但坚定:“杨书记,青市的发展、工人的饭碗,省委省政府同样高度重视,但是,我们不能用牺牲环境、牺牲法治的方式来保一时增长,这家企业的问题如此严重,说明其内部管理混乱,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即使这次我们网开一面,下次呢?一旦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果不堪设想,那才是对青市发展和工人利益最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