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叶的这番话,既肯定了青市的工作,又指出了具体可行的路径,还承诺了省层面的支持,可谓面面俱到,给足了杨富岭面子,杨富岭的脸色好看了许多,他回应道:“郑省长的建议非常中肯,给我们打开了思路,我们一定认真研究,拿出具体方案,有省里的支持,我们青市转型的信心就更足了。”
离开青市时,杨富岭的态度明显热络了许多,亲自将郑开叶送到车上,握着的手也用力了几分:“郑省长,以后常来青市指导工作,您这次来,真是帮我们解决了不少思想疙瘩。”
郑开叶谦逊地笑道:“杨书记言重了,我们都是为了d省的发展,有什么需要省里协调的,随时沟通。”
这次青市之行,郑开叶没有提任何宏大的改革口号,却通过扎实的调研和务实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杨富岭乃至其背后仝玉生的紧张关系,并为未来在传统产业转型这个关键领域寻求合作埋下了伏笔。这是一种典型的“润物细无声”的策略。
接下来,郑开叶又奔赴泽市,泽市在经历c县风波后,班子调整,正处于百废待兴、渴望做出成绩的阶段,郑开叶抓住这一点,与泽市新任市委书记雷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长谈。
雷明年纪较轻,有干劲,迫切希望扭转泽市的形象和发展态势,郑开叶对他说:“雷明同志,泽市前阶段经历了阵痛,但这同时也是浴火重生的机遇,省委对泽市的新班子寄予厚望。‘强基固本’,对泽市而言,首要的就是彻底清除过去的沉疴积弊,重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营商环境,你们有什么想法?”
雷明立刻汇报了泽市打算推行“营商环境负面清单”管理和“企业宁静日”制度等改革措施,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可能遇到阻力的担忧。
郑开叶表示支持:“这些举措很好,胆子可以再大一点,泽市现在需要的是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魄力,省里支持你们大胆探索。遇到阻力不怕,可以把具体案例摆出来,我们省市一起研究,共同面对,改革嘛,总会触动一些利益,但只要方向对、为了百姓,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他压低声音,推心置腹地说,“雷明书记,泽市搞好了,就是d西板块崛起的重要支点,也是对你个人能力的极好证明,省里会关注你们的进展,成功的经验,我们要在全省推广。”
这番话,既有鼓励,又有承诺,更暗示了政治上的支持,让雷明备受鼓舞:“请郑省长放心,泽市新班子一定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坚决打好翻身仗!我们马上成立工作专班,细化方案,加快推进!”
在与其他地市主要领导的沟通中,郑开叶也格外注意方式方法,对于相对支持改革的,如沿海某市市委书记,他更多地交流经验,探讨如何将改革引向深入;对于持观望态度的,他则耐心听取其顾虑,帮助分析利弊,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切入点,他不再试图一次性说服所有人,而是着眼于建立信任、积累共识、逐步渗透。
除了地市领导,郑开叶也加强了与省直部门负责人的沟通,他经常“不经意”地出现在一些部门的办公室,与负责人聊工作、聊困难,了解各部门的真实想法和利益关切,在一次与省财政厅厅长的非正式交谈中,郑开叶没有直接要求财政支持某项改革,而是探讨如何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这种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沟通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孙明远那边也没闲着,他利用分管组织和纪检工作的便利,在干部考察、任用、培训等环节,更加注重体现“重视实绩、鼓励担当”的导向,他与组织部长段俞华的沟通也明显增多,虽然段俞华仍然保持谨慎,但在一些非核心的人事安排上,开始能够听取孙明远的建议。
孙明远还主动找省纪委书记陆丰商量,如何更好地将监督执纪与“强基固本”结合起来,为改革者撑腰,向不作为、乱作为者亮剑,陆丰对此表示赞同,两人在一些具体案件的处理上达成了默契。
郑开叶和孙明远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策略,逐渐开始产生效果,虽然省委层面的重大决策依然由吴政宏主导,节奏控制得较慢,但在具体工作层面,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济州的“极简审批”试点经验开始被更多地方借鉴;泽市的改革举措稳步推进,吸引了部分外部投资;青市在省里的支持下,启动了几个重要的技改项目;省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有所减少。
吴政宏显然注意到了这些变化,在一次书记碰头会上,他看似随意地提到:“最近下面反映,开叶省长跑得很勤,和各地市沟通得很深入嘛,这是好事,说明我们的领导干部沉下去了,明远书记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也抓得很实。”语气平和,听不出褒贬。
郑开叶立刻接过话头,谦逊地说:“吴书记,我只是按照您的要求,多下去了解实际情况,帮助下面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很多工作,还需要在省委和您的统一领导下推进。”
孙明远也附和道:“干部工作是基础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我们一定紧紧围绕省委的中心工作来选干部、配班子。”
吴政宏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但郑开叶和孙明远都明白,这看似平淡的对话背后,是吴政宏对他们近期活动的关注和审视,他不可能没有察觉到他俩策略的转变以及正在悄然积累的影响力,这种平静之下,或许正酝酿着新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