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叶摇了摇头,感叹道:“是啊,难怪说d省考公竞争激烈程度冠绝花国,这种氛围……真是无处不在。”他忽然觉得,之前暗访看到的那些问题和困难,或许在d省这种强大的“体制内”思维和执行力面前,能找到不一样的解决思路?毕竟,有如此庞大且“心怀天下”的潜在公务员队伍。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个卖荷花的老农,很快,真的有游客被新鲜的荷花吸引,上前问价,老农憨厚地笑着,用手比划着价格,交易达成,游客开心地拿着荷花离开,老农则小心翼翼地将收到的钱放入腰包,虽然数额不大,但他脸上那满足的神情是真实的。
那位环卫工人依旧在勤恳地工作着,他所过之处,地面恢复洁净。夜市的管理人员似乎也认识他,路过时还会点头打招呼,递上一瓶水。
旁边那桌考公青年的讨论还在继续,已经从淄市经验拓展到了更宏大的主题,各种“金句”和“对策”频出,听得郑开叶叹为观止。
这一刻,烧烤的烟火气、荷花的清香、环卫工人的汗水、考公青年的豪情……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里既有最世俗的欲望和享受,也有对仕途经济的极致追求;有底层民众的辛勤谋生,也有城市管理者的默默付出,它粗糙、鲜活、热闹,甚至有些荒诞,但却异常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正在努力转型、寻求发展、并且全民都对“体制”有着特殊情结的城市风貌。
郑开叶慢慢地吃着烤串,思绪却飘远了,淄市的成功,固然有网络流量和美食的偶然性,但其背后展现出的那种政府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对营商环境的重视、对城市形象的维护,以及那种渗透到民间甚至成为谈资的“政策思维”,或许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氛围,一种所有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城市治理和发展叙事中来的氛围,尽管这种氛围有时显得过于“内卷”和“形式化”,但其蕴含的积极性和对秩序的认同感,却是很多地方所欠缺的。
“结账吧。”郑开叶对周启说,他吃得差不多了,也想再多走走看看。
周启连忙招呼服务员过来结了账,价格公道,服务员态度依旧热情。
郑开叶重新戴好口罩和墨镜,起身离开摊位,他特意走到那个卖荷花的老农三轮车前,买了一束含苞待放的荷花,老农很是高兴,用生硬的普通话连声道谢。
拿着那束带着露水清香的荷花,郑开叶继续沿着小吃街漫步,他看到有市场监管的人员在抽查食材品质,看到有志愿者在帮助引导游客,看到几乎所有商家都明码标价、亮证经营……这些细节,都在支撑着这座网红城市的热度不至于昙花一现。
当然,他也看到了一些问题:个别角落卫生死角依然存在,人流高峰期有些区域显得过于拥挤存在安全隐患,同质化的烧烤竞争可能带来的后续疲软……但这些,在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似乎都成了可以改进的“发展中的问题”。
那一晚,郑开叶在淄市的“烟火”小吃街走了很久,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那束粉白的荷花被他带回了车上,放在车厢里,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冲淡了烧烤的味道,也仿佛冲淡了他连日来暗访积压在心头的些许沉重。
回到车上,于强发动了车子,何晨光依旧警惕地观察着周围。
“书记,接下来我们去哪里?”周启问道。
郑开叶看着窗外依旧熙攘的夜市,缓缓道:“找个地方住下吧,明天,我们去看看淄市除了烧烤之外的东西,比如他们的陶瓷产业,比如他们的文化场馆,看看他们的‘留量’工程,到底做得怎么样。”
车辆缓缓驶离喧嚣的夜市,汇入城市的车流,郑开叶回头望了一眼那一片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区域,心中已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衡量。
d省大地的这场暗访,因淄市这个特殊的节点,而增添了一抹意想不到的亮色和深度,那些撸着串畅谈国事的考公青年,那位卖荷花的农人,那个默默清扫的环卫工……他们的形象,与之前看到的农民、焦虑的中小企业主、繁华背后的都市边缘人一样,都深深地刻印进了郑开叶的脑海,构成他对这片土地最复杂、最真实、也最充满希望的认知。
他知道,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必须包容这所有的一切,而d省这种独特的“政治生态”和“民间智慧”,或许也能成为破解很多难题的一把钥匙,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激发其积极的一面,用于真正地服务人民、造福地方。
离开烟火气与“申论氛围”并存的淄市,郑开叶一行的SUV继续向西,又走了几座城市,最后一站泽市。
泽市,对郑开叶而言,并非完全陌生,他刚赴任d省不久,就曾来过这里一次。那是参加他师兄远帆集团董事长周远帆儿子的婚宴,当时行程仓促,主要是礼节性出席,对泽市的观感也仅限于婚宴所在的星级酒店和周家亲友圈子的寒暄,印象并不深刻,只依稀记得周远帆提到过泽市近几年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上下了些功夫,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和文旅项目。
此次暗访,他决定真正深入泽市的肌理,看看这座师兄的故乡,如今真实的发展成色如何。
车辆没有直接进入泽市区,而是按照郑开叶“看真贫瘠也看真繁华”的思路,先绕道去了泽市下辖的c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