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对话间,郑开叶既确立了权威,又展示了务实的工作思路,还巧妙地将朱煜昌和基地纳入了全省协同发展的框架内,一举多得。
傍晚,郑开叶婉拒了几个晚宴邀请,只让刘子明厅长和省委政研室的一位副主任留下,一起在省委食堂吃了个简单的工作餐。
“子明,说说看,厅里现在感觉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哪几块?”郑开叶一边吃饭一边问,毫无架子。
刘子明放下筷子,沉吟了一下:“郑省长,硬骨头不少,首当其冲是几家省属大型国企的改革,历史包袱重,人员安置难,涉及资产重组,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是一些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比如洛市的农机、德州的纺织,企业多而散,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还有就是,虽然我们大力推新兴产业,但真正有核心竞争力、能形成产业链链主的企业还是太少,不少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还得看外人脸色。”
郑开叶认真听着,点了点头:“国企改革要稳妥,但不能停滞。选一两家条件相对成熟的,作为试点,大胆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省委支持你们闯一闯,传统产业升级,要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省里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共性技术攻关,至于培育链主企业……”
他顿了顿,看向政研室副主任:“王主任,你们政研室要牵头,尽快拿出一份关于聚焦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行动计划报告,政策要精准,力度要足够,目标要明确。”
“好的,郑省长,我们马上启动。”王主任立刻记录。
“郑省长,”刘子明有些犹豫地开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才,高端研发人才、高级技工,都缺得很,我们和省里几家高校也谈过合作,但总觉得力度不够,转化效率也不高。”
郑开叶思索片刻,道:“这件事,光靠工信厅不够,要联合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一起发力,我找个时间,约一下这几位厅长,我们专门开个协调会,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和高水平大学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人才,对于引进顶尖人才和团队,要舍得给政策、给待遇、给舞台。”
简单的晚餐,几乎成了一个小型工作会议,刘子明和王主任离开时,都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方向也更清晰了。
回到济州住所,已是深夜。
第二天,郑开叶在济州市委办公室召集了一个小范围会议,与会的是市长郭鹏、常务副市长李伟,以及市委秘书长宋思远。
“今天找几位来,主要是通个气,也商量一下后续工作的衔接。”郑开叶开门见山,“省委的分工下来了,我以后不可避免要投入更多精力在省里,济州的工作,特别是日常运转和具体事务,要靠各位多担待了。”
郭鹏立刻表态:“书记您放心,市政府这边一定在李伟同志的协助下,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确保济州大局稳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重大事项一定及时向您汇报请示。”
李伟也接着说:“是的,书记。我们一定恪尽职守,绝不辜负您的信任,全固态电池项目那边,我也会和朱煜昌主任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服务保障到位。”
郑开叶点点头:“我对各位的能力是完全放心的,郭市长经验丰富,李市长年富力强,思远秘书长统筹协调能力强,我们分工协作,遇事多商量,我的原则是:省里工作要开拓,济州根基不能松,特别是项目,那是我们的命根子,也是全省的标杆,绝不能出任何岔子。”
“明白!”三人异口同声。
“另外,”郑开叶看向郭鹏和李伟,“我分管省工信,对济州来说也是个机遇,以后一些省级的资源、政策试点,我们可以更积极地争取,你们要多思考,哪些领域我们可以先行先试,拿出方案来,但要记住,不能搞特殊化,要符合规定,要做就做成样板,经得起检验。”
“好的,书记,我们下来立刻研究。”郭鹏应道。
“思远,”郑开叶又转向秘书长,“以后我的日程安排,你要和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那边保持顺畅沟通,既要保证省里工作的参与度,又要确保济州重要工作不掉线,这个平衡点,你帮我把握好。”
“书记放心,我一定细致安排,及时请示汇报。”宋思远郑重承诺。
这个小会时间不长,但明确了分工,统一了思想,确保了郑开叶在投入省里工作后,济州的机器依然能高效平稳运行。
处理完济州的事务,郑开叶下午又驱车赶往省里,参加一个由周启明书记主持的专题会议,研究全省数字经济布局。
会议上,不同观点再次碰撞,一位资深学者出身的副省长主张应集中资源打造大型数据中心和算力平台,认为这是数字经济的基石,而另一位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常委则认为,更重要的是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
郑开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发言道:“周书记,各位同志,我认为数字底座和产业应用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契合我省实际的突破口和优先级,d省是工业大省,我们的优势在实体经济,我们的痛点也在传统产业转型,因此,我建议采取‘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适度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但不能盲目求大,要注重实效和利用率;另一方面,必须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主战场,重点在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发力,出台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让企业真正看到效益、得到实惠。我们可以选择几个基础好的行业或区域,先打造标杆,再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