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的北疆,处处透着丰收的喜悦。流民营的空地上,晒满了刚收割的春麦,金黄的麦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流民们一边翻晒麦子,一边哼着小调,脸上满是笑容。魏小六拿着账本,在麦堆旁穿梭,认真记录着每一堆麦子的重量:“东边这堆三百二十斤,西边这堆两百八十斤,南边这堆三百一十斤……”永嘉跟在他身边,帮忙递笔和纸,时不时还会核对一下数字,确保没有记错。
苏晚站在粮仓门口,看着流民们将晒干的麦子装进麻袋,搬进粮仓。粮仓是上个月刚扩建的,能容纳两万石粮食,现在已经装了一半——新收的春麦有六千石,加上之前系统兑换和与商户交易的粮食,已经攒了一万五千石粮。“照这个速度,等粟米秋收,再加上新流民带来的劳动力,年底前就能凑够五万石。”苏晚心里盘算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流民跑过来,兴奋地喊道:“苏姑娘!城外有好多人来投奔咱们!说是邻省闹了旱灾,庄稼都枯死了,听说咱们这里有饭吃,就都来了!”苏晚心里一动,连忙往城门口走——自从流民营名声传出去后,偶尔会有零星的流民来投奔,但这么多人一起过来,还是第一次。
城门口已经围了不少人,约莫有一千多个,老的老、小的小,手里拎着破旧的包袱,脸上满是疲惫和期待。为首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看到苏晚过来,立刻跪了下来,身后的流民也跟着跪下:“苏姑娘,求您收留我们吧!我们家乡闹旱灾,没吃的,再不吃东西,就要饿死了!”
苏晚赶紧上前,扶起老汉:“快起来!大家别跪,既然来了,我们就不会让大家饿着。魏小六,你赶紧去登记人数,安排帐篷;永嘉,你去小厨房,让师傅多煮些粥,给大家先垫垫肚子;阿苦,你带拾荒卫的孩子们,帮忙搬行李,给新流民分配物资。”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魏小六拿着账本,挨个登记新流民的名字和籍贯;永嘉领着几个流民妇人,快步往小厨房跑;阿苦带着孩子们,帮老弱妇孺搬行李,还把自己攒的糖果分给新流民的孩子。新流民们看着眼前的景象,眼里满是感激——他们一路上乞讨过来,有的地方不仅不收留,还驱赶他们,没想到在这里,不仅有饭吃,还有人帮忙搬行李、分物资。
忙到傍晚,新流民终于都安置好了。魏小六拿着账本,找到苏晚,脸上满是激动:“苏姑娘,加上今天来的一千二百人,咱们流民数量……刚好六千了!”“六千?”苏晚心里一喜,下意识地在心里召唤系统——这段时间忙着秋收,她几乎忘了系统功德值的事,现在流民破六千,功德值肯定又达标了。
系统界面很快弹出,淡蓝色的光在眼前闪了闪:“检测到流民数量突破六千,功德值累积达标,系统等级提升!当前每日粮食产量维持500斤,新增功能:解锁‘药材转换’,可将普通草药转换为稀有药材(如止血草转换为金疮药、甘草转换为消炎散),转换效率1:1.5。”
苏晚的眼睛瞬间亮了——之前沈医女一直说缺稀有药材,尤其是金疮药和消炎散,军营里的士兵训练时容易受伤,流民营的流民也偶尔会有磕碰,这些药材刚好能派上用场。她立刻找到沈医女,将“药材转换”的消息告诉她——当然,还是用了之前的说法:“我联系了南方的药商,他们愿意用普通草药换稀有药材,咱们医棚里的止血草和甘草,都能换成金疮药和消炎散,以后再也不用愁药材不够了。”
沈医女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真的?那太好了!昨天还有个士兵训练时划伤了腿,金疮药只剩最后一小瓶,我正愁着呢!咱们现在就去医棚,把草药整理出来,换成金疮药吧!”苏晚点点头,跟着沈医女往医棚走。医棚里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草药,止血草、甘草、柴胡……都是流民们去山里采的,或是用粮食换的。
沈医女挑出二十斤止血草和十五斤甘草,递给苏晚:“先换这些试试,看看换回来的金疮药和消炎散质量怎么样。”苏晚在心里召唤系统,选择“药材转换”,下一秒,手里的普通草药就变成了三十斤金疮药和二十二斤半消炎散——金疮药装在瓷瓶里,散发着淡淡的药香;消炎散则用油纸包着,上面还写着用法用量。
沈医女拿起一瓶金疮药,打开闻了闻,脸上满是欣慰:“这金疮药的质量很好,比咱们之前买的还好!有了这些药材,不管是流民还是士兵,受伤了都能及时治疗了。”永嘉和魏小六也跑了过来,看到这么多药材,都高兴地说:“以后再也不用怕受伤没药了!苏晚姐姐,你真是太厉害了!”
楚宴从军营回来,听说流民破六千,还解锁了“药材转换”,也格外高兴:“流民数量增加,劳动力也多了,咱们可以开垦更多的荒田,种上粟米和冬麦,明年春天就能多收些粮。药材的事也解决了,我已经跟军营那边说了,以后他们的伤员,也可以来医棚治疗,沈医女要是人手不够,还可以从新流民里挑些细心的妇人,教她们包扎和用药。”
苏晚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新流民里有不少会种地的,明天就让他们跟着老流民去开垦荒田;还有些妇人,要是愿意学医术,就让沈医女教她们,以后不仅能照顾自己家人,还能帮医棚做事,拿工分换粮食。”
接下来的几天,流民营里更热闹了。新流民们跟着老流民,拿着新锄和军犁,去城外开垦荒田,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回来,虽然累,但每个人都很有干劲——他们知道,只有种出粮食,才能在流民营站稳脚跟,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医棚里,沈医女挑了二十个细心的妇人,教她们识别药材、包扎伤口、调配简单的药膏,妇人们学得很认真,有的还做了笔记,生怕记错了。
阿苦带着拾荒卫的孩子们,除了巡逻,还多了个任务——帮新流民的孩子熟悉流民营,教他们认路、认农具,还带着他们去麦田里捡麦穗。新流民的孩子很快就和老流民的孩子打成一片,每天一起在田埂上奔跑、玩耍,笑声传遍了整个流民营。
苏晚站在粮仓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希望。流民破六千,药材问题解决,荒田开垦顺利,粮食也在一点点攒积——离十万石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她抬头看向远处的军营,楚宴正在那里训练士兵,阳光下,士兵们的身影格外挺拔。苏晚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北伐成功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这天晚上,苏晚在书房核对账目,魏小六拿着新的流民名单和荒田开垦记录,走了进来:“苏姑娘,新流民已经登记完了,共一千二百人,其中会种地的有八百人,会手艺的有一百五十人;荒田开垦了两千亩,已经种上了粟米种子,预计下个月就能发芽。”苏晚接过名单和记录,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做得很好。以后每天的记录,都要及时给我,咱们要随时调整计划,确保粮食能按时凑够。”
魏小六点点头,转身要走,又停下脚步,小声说:“苏姑娘,我发现新流民里有个老人,以前是前朝的太医,要是他愿意帮忙,医棚的药材和治疗,肯定能更专业。”苏晚眼睛一亮:“真的?明天你带我去见见他,要是他愿意,咱们可以请他当医棚的顾问,教沈医女和妇人们更多的医术。”
夜色渐深,书房里的灯光依旧亮着。苏晚看着账本上的数字——流民六千,粮食一万五千石,荒田八千亩,药材充足——嘴角露出笑容。她知道,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只要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北伐的粮草,很快就能凑够;北疆的百姓,很快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