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喜庆的余韵还萦绕在杜家村的檐角门楣,村子里便已响起了铿锵的凿石伐木之声。这一次,工程选在了水库旁一片灵秀之地——背倚舒缓的山坡,如同屏风拱卫;面临一泓澄澈碧波,湖光潋滟。
清风徐来,带着水汽与草木的清新,环境幽静得不闻尘嚣,正是修建医馆学院,疗愈身心的绝佳净土。
杜远胸藏沟壑,亲自执笔规划,将他脑海中现代医院的雏形与大唐的气韵风貌巧妙融合。他笔下的这座“大唐第一医院”(暂命名)规模恢宏,布局井然:
主体医馆楼:一座巍然屹立的三层主楼(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以砖石为骨,水泥为筋,坚固无比。一楼是开阔明亮的“门诊大堂”,清晰划分出内科、外科、儿科等不同诊区,设有专门的药柜林立的“药局”和管理收支的“计费处”(对贫苦者分文不取)。
二楼罗列着诸多“诊疗室”和“针灸推拿室”,轩窗敞亮,通风极佳,阳光洒落,满室澄明。三楼则是更为雅致静谧的“贵宾诊室”和供医学院教授们使用的书房公廨。
住院病坊:数排白墙灰瓦的平房小院,与主楼稍隔,自成一体,更显清静。每间病房内设有多张设计巧妙的简易病床(杜远甚至画出了带有可调节靠背的草图),配有独立的盥洗处和隐蔽的污物处理通道。还特意规划了用于观察重症患者的隔间和洁净温暖的产房。
手术与研究区:一个管理严格、相对独立的区域,严格按照杜远强调的“洁净”理念建造,计划用于进行一些开创性的外科手术和解剖研究(此举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这里也将是药王孙思邈带领精英学子攻坚疑难杂症、炮制新方妙药的核心基地。
医学院堂:宽敞得足以容纳数百人的讲厅,四面开窗,光线充沛。杜远准备制作的大型黑板和成排的长条书案已规划妥当,专供学子们聆听理论讲授。毗邻之处便是藏书阁,未来将收罗天下医典,成为智慧的宝库。
药圃与膳堂:大片土地被开辟出来,模拟不同生态环境,用于种植栽培各类常用药材,力求部分自给自足。另有宽敞的公共膳堂,每日烹制营养餐食,供给病患与师生。
消毒与后勤:杜远格外重视的“热水房”终日炉火不熄,“洗衣房”内蒸汽腾腾,他反复强调必须保证滚烫热水的充足供应和所有布巾衣物的严格熏蒸清洁,这是他将“预防感染”置于核心的关键措施。
整个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功能泾渭分明又浑然一体。许多概念对孙思邈而言虽是初闻,但细细品味,却发现其每一个细节都无比契合医道“济世救人、精益求精”的至高理念,令老神仙抚掌惊叹,对杜远的奇思妙想与深谋远虑更是由衷钦敬。
如此规模庞大又新奇独特的工程破土动工,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越山水,传到了长安天听,抵达了皇帝李世民的御案。
李世民听闻杜远竟要建造一座闻所未闻的“医院”与“医学院”,甚至还请动了久不闻仙踪的药王孙思邈出山主持,心中一时波澜起伏,既讶异于杜远总能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又深感欣慰,因为这无疑是惠泽苍生、功在千秋的大善举。
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涟漪随之荡开。
他的三子,吴王李恪,不知从何种渠道捕捉到了这个消息。李恪天资颖悟,文武兼修,但心性却与其他皇子迥异,对朝堂权谋兴致索然,反而对医药、数算、工技等“杂学”充满探究的热情。
他听闻偶像孙思邈竟在杜家村现身,还要开办前所未有的医学院,顿时心潮澎湃,按捺不住,即刻入宫恳求李世民。
“父皇!儿臣泣血叩请,万望父皇恩准,让儿臣前往杜家村,拜在孙神医门下,修习医术!”李恪跪在殿前,目光灼灼如同燃烧的星辰,言辞恳切至极致。
李世民顿时愕然。皇子拜师学医?这简直是亘古未有的奇闻!士农工商,医者虽受敬重,但终究位列方技,并非显学。一国亲王去钻研此道,成何体统?
他当即眉头紧锁,断然拒绝:“胡闹!你是天潢贵胄,当潜心研读圣贤经典,研修治国安邦之策,岂可沉迷于这等方技之术?”
李恪却异常执拗,再度叩首,额角几乎触及冰凉的金砖:“父皇!医道亦是通天之大德!能活人性命,救死扶伤,功德无量!孙神医乃当世真仙,能得他指点,是儿臣几世修来的福分!况且,杜县子兴建医院,普惠万民,儿臣若能学得岐黄妙术,他日亦可为父皇分忧,为黎民解厄,岂不远胜于枯坐明堂、空谈礼法?求父皇成全孩儿之志!”
李世民凝视着这个素来有主见、性格倔强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他深知李恪才华横溢,但因其身负前朝隋炀帝外孙的敏感血脉,地位尴尬,未来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格局中恐难有太大作为。
如今他主动选择一条迥异于常人的道路,或许……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避祸远嫌?再者,能与孙思邈、杜远这等世外高人与奇才交往,对李恪自身而言,或许正是一种难得的历练与护佑。
加之药王孙思邈在民间声望极隆,宛若活神仙,皇子诚心拜师,传扬开来,亦是一段彰显皇室重视民生、礼贤下士的佳话美谈。
思前想后,权衡再三,李世民终于长长吁了一口气,语气松动:“罢了,既然你心意已决,朕便准你所奏。
但须约法三章:其一,不得以亲王身份自傲,必须以普通学子身份潜心求学,严守师门规矩;其二,不得彻底荒废经史与武艺功课,需定期回宫,朕要亲自查验;其三,此事最终能否成行,还需孙先生点头首肯方可。”
李恪闻言,顿时喜出望外,重重叩首谢恩:“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叩谢父皇天恩!”
于是,不久之后,杜家村便迎来了一位身份极为特殊的“新学子”——吴王李恪。他轻车简从,仅带了两名贴身护卫,换上了一身寻常的青色儒生服,敛去一身贵气,恭恭敬敬地来到尚且处于建造中的医院工地,求见孙思邈。
孙思邈得知一位王爷竟要跑来学医,也是讶异不已。但见李恪态度谦卑至极,眼神清澈而充满求知欲,天资更是聪慧过人,对医学之道确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加之又有皇帝的首肯和合理要求,老神仙沉吟片刻,便也应允下来,只是明确告诫须与其他学子一视同仁,绝无特殊关照。
自此,杜家村除了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神仙”孙思邈坐镇,又多了一位隐姓埋名、埋首于药典银针之间的“王爷学者”。
李恪牢记父皇训诫,彻底放下亲王架子和荣耀,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其质朴与勤奋很快便赢得了众人的好感,使他融入了杜家村的环境,成为了医学院第一位身份超然而又态度谦卑的“编外”特殊学生。
这也为杜远筹办的医院和医学院,平添了几分引人遐想的传奇色彩。而杜远,看着这位突然从天而降的“王爷师弟”,也只能摸摸鼻子,嘴角噙着一丝苦笑与期待,感叹这大唐的日子,真是越来越超乎想象,越来越精彩纷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