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宫的偏殿,铜镜里映出武媚娘的侧脸。她正用银簪挑了点香膏,轻轻抹在脸颊上,香膏质地细腻,像融化的月光。“这胡椒香膏,果然比胭脂好用。” 她对着镜子浅笑,脸颊泛着健康的红晕,那是胡椒活血的功效。
香膏装在描金瓷盒里,盒盖上画着缠枝玫瑰,打开盖子,一股玫瑰香混着淡淡的胡椒辛辣扑面而来。侍女婉儿捧着账本进来,裙裾扫过地面,带起一阵香风:“娘娘,西市的香行又派人来报,今日的胡椒香膏一早就卖光了。户部侍郎夫人没买到,把掌柜的骂了一顿,说要砸铺子呢。”
武媚娘放下银簪,拿起账本翻看。账本上的墨迹还没干,每日的收入数字看得人眼热。“让他们再赶制一批,” 她合上账本,指尖划过盒盖上的玫瑰,“告诉账房先生,把赚来的钱清点一下,我有用。”
三日后,城南的荒地上热闹起来。五十亩地被圈了起来,围墙用青石砌成,墙角种着新栽的玫瑰,园丁们正忙着修剪枝叶。中间的空地被分成小块,工匠们在挖水井,旁边堆着刚运来的粪肥,臭气里都带着股铜钱味。
“媚娘娘娘说了,这苗圃要用最好的土!” 管事拿着武媚娘亲自画的图纸,对着工匠们喊,“这土得筛三遍,掺上羊粪和草木灰,ph 值…… 哦不,酸碱度得合适,不然胡椒长不好!” 他其实不懂什么 ph 值,只是记着农技员说的话。
消息传到司农寺时,老李正在给胡椒种子分类。他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种子的饱满度:“大人,武昭仪在城南买了五十亩地,说是要建胡椒苗圃,这……” 他有些犹豫,毕竟胡椒种植归司农寺管。
李杰却不意外,他拿起一袋颗粒饱满的种子,种子比寻常的大一圈,色泽紫红:“这是农科院培育的改良品种,产量比普通的高两成,抗病性也强。老张,你亲自送去,告诉媚娘娘娘,就说是司农寺新培育的,送她试种。”
老张捧着种子袋,眉头皱成疙瘩:“大人,这可是咱们的宝贝种子,送她种,岂不是……”
“放心。” 李杰打断他,用手指敲了敲桌子,“她要种胡椒,就得按规矩来,申请‘胡椒引’,接受司农寺的监管。送她种子,是示好,也是提醒 —— 大家在一条船上,得按规矩划桨。”
老张恍然大悟,捧着种子去了蓬莱宫。
武媚娘收到种子时,正在苗圃查看土壤。她穿着一身素色襦裙,裙摆沾了点泥,却丝毫不显狼狈。她捻起一粒种子,放在指尖细看,这种子比寻常胡椒粒大了一圈,色泽也更鲜亮。“李少卿倒是个聪明人。” 她轻笑一声,对婉儿道,“让人把种子收好,用温水泡上,明日请司农寺的农技员来指导播种。”
婉儿有些担忧:“娘娘,我们自己种胡椒,会不会让陛下觉得……”
“陛下只会觉得我贤惠。” 武媚娘抚摸着刚抽芽的玫瑰,指尖沾了点露水,“既为长安贵妇添了好物,又为大唐种了新作物,何乐而不为?”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再说,这胡椒生意,总不能一直让司农寺独美。”
几日后,苗圃正式开工。司农寺的农技员老王被请了过来,他蹲在地里,用手捏了捏土:“娘娘,这土不错,就是得再松松,胡椒根须浅,怕涝。”
武媚娘蹲在他旁边,听得认真:“那是不是要挖排水沟?”
老王愣了一下,他没见过哪个娘娘会亲自蹲在地里问这些,连忙点头:“是,得挖两尺深的沟,下雨天好排水。”
香行的生意依旧火爆。胡椒香膏的配方被武媚娘锁在妆奁里,每次调香都亲自盯着,连最亲近的婉儿都不知道具体比例。贵妇们为了买到香膏,想尽了办法。吏部侍郎夫人送了对羊脂玉镯,才弄到两盒;长公主府的管事更绝,直接搬了一坛三十年的陈酿送到香行。
账房先生每天数钱数到手软,铜钱堆在库房里,都快没到膝盖了。“娘娘,咱们这半个月的收入,比得上往常半年的了!” 他捧着账本,脸上的褶子都在笑,“用这些钱,在崇业坊能买三进的院子了!”
武媚娘正在看苗圃的图纸,闻言头也不抬:“再买五十亩地,扩大苗圃。告诉农技员,按司农寺的法子来,别出岔子。”
这天,武媚娘正在苗圃查看胡椒幼苗,嫩绿的芽儿刚钻出地面,像小虫子似的。李杰派人送来了新的 “胡椒引” 样本,还有一本《胡椒种植要诀》。“李少卿说,若是苗圃需要扩大种植,随时可以申请新的引票,司农寺会优先审批。” 送文书的小吏恭敬地站着,不敢抬头。
武媚娘接过样本,看着上面熟悉的胡椒图案,指尖轻轻划过:“告诉李少卿,多谢他的美意。” 她转身对婉儿道,“让人多备些上好的香膏,送一盒给李少卿的母亲 —— 哦,忘了他还没娶妻,那就送给他的婶母吧。”
婉儿笑着应下,心里却佩服娘娘的周到 —— 既示了好,又不失身份。
夕阳洒在苗圃上,胡椒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武媚娘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嘴角的笑容越发深邃。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往后,她要在大唐的土地上,种下更多属于自己的 “胡椒”,让权力的藤蔓,沿着这些作物悄悄蔓延。
而在司农寺,李杰收到了武媚娘送来的香膏。他打开瓷盒,一股玫瑰与胡椒的香气扑面而来。“这武昭仪,倒是个玲珑剔透的人。” 他轻笑一声,将香膏递给老李,“拿去给你家老婆子用,听说能养颜。”
老李乐呵呵地接过去,心里却嘀咕:大人和武昭仪这一来一往的,倒像是在打什么哑谜。
夜色渐深,长安的胡椒香还在空气中弥漫。司农寺的灯火与蓬莱宫的烛火遥相呼应,像两颗心照不宣的星辰。一场围绕胡椒的无声博弈,正在繁华的长安城里悄然展开。
第二天一早,西市的香行外又排起了长队。贵妇们拿着号牌,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哪家的宴席用了最新的胡椒菜谱。城南的苗圃里,武媚娘正和农技员讨论灌溉的细节,阳光洒在她脸上,既有女子的柔美,又有不输男子的果决。
李杰则在司农寺里,与户部的官员商议胡椒指导价。他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光,知道只要守住 “利国利民” 的初心,这胡椒热就能真正成为大唐繁荣的助力。他提笔在纸上写下 “民生为本” 四个字,笔锋坚定,一如他对大唐未来的信念。
长安的胡椒热,还在继续。它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大唐的繁华与活力,也映照着各方势力的角逐与交融。而在这热闹的背后,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