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北风愈发凛冽,吹在脸上,已有了明显的割裂感。清晨,田野里的枯草和落叶上覆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山峦的色彩褪去了秋日的斑斓,只剩下松柏的墨绿和枯枝的深褐,显得格外疏朗和静穆。
合作社的院子里,最后一批晾晒的药材已经收入仓库。空气中那股浓郁的药香似乎也沉淀下来,变得内敛而持久。忙碌了大半年的社员们,终于可以真正地喘口气,享受一年中最为清闲的时光。
然而,这份清闲并非无所事事。冬日,正是谋划来年、积蓄内力的最好时机。
这天,天气晴好,虽然气温很低,但阳光充足。林晚和福伯、陆子川、巧婶、大山叔,还有清溪村的周支书、柳林村的赵大姐,再次聚在了合作社的办公室里。炭盆里的火生得旺旺的,驱散了屋内的寒意。
桌上摊开的,不再是账本和订单,而是几张画满了标记的桃源村及周边区域的地图,以及林晚和孙雪初步整理出来的《桃源常见草药图鉴及民间应用》手稿的初样。
“今年咱们算是打了个漂亮仗!”福伯作为大家长,首先定下了基调,脸上是满足的笑容,“联合社站稳了脚跟,河道治理开了好头,生态康养也有了起色。现在天冷了,地也歇了,咱们也该坐下来,好好盘算盘算明年的事了。”
林晚将那份草药手稿的初样推到桌子中央:“各位叔伯婶子,这是我和孙雪,还有我妈她们几位老人家,这段时间一起整理的,关于咱们本地草药的一些老讲究、老说法。我想着,这不仅是咱们‘桃源印记’产品的根,更是咱们发展生态康养、讲好桃源故事的宝。”
巧婶拿起手稿,翻看着里面用工整字迹记录的草药习性、采收时节和民间验方,连连点头:“好东西!真是好东西!这里头好多说法,我都是听我奶奶念叨过,自己都快忘了!”
“是啊,”周支书也感慨道,“咱们这几个村子,靠山吃山,祖祖辈辈谁没点草药常识?可像这么系统地记下来,还是头一回。这可是传家宝啊!”
林晚见大家认同,便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明年咱们除了继续扩大种植、提升加工水平,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多做点文章?比如,把这本图鉴完善好,印成小册子,放在‘桃源居’和咱们的产品旁边,让客人了解背后的文化;或者,在生态体验里,增加一个‘草药溯源’的环节,带客人去看看药材是怎么长出来的,听听它们的故事。”
陆子川补充道:“这个思路很好!现在很多消费者,尤其是高端客户,越来越注重产品背后的文化和生态价值。打好‘文化牌’和‘生态牌’,能让咱们的品牌更有厚度,更具吸引力。”
“还有河道治理,”大山叔指着地图上桃源溪的走向,“开春后工程全面铺开,咱们几个村的劳力怎么调配,利益怎么协调,也得提前有个章程。”
赵大姐接口道:“对!还得考虑到施工期间,怎么尽量减少对咱们药材生长和游客体验的影响。”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热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炭盆里的火焰。从文化挖掘到产业提升,从工程协调到利益分配,话题广泛而深入。虽然时有争论,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联合社更好的未来。
窗外,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寒风呼啸。但办公室里,炭火温暖,茶香氤氲,充满了务实而充满希望的谋划气息。这个冬天,桃源村没有沉睡,而是在寂静中积蓄着力量,为来年春天更绚烂的绽放,做着最扎实的准备。
寒露虽重,却冻不住地下涌动的生机,和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