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坳后山的军工车间建设工地刚泛起晨雾,李铮就带着系统奖励的《初级火炮制造基础》图纸,快步走进临时会议室。木桌上早已摆好了搪瓷缸和笔记本,吴博文、王铁锤(原孙师傅,按章纲统一名称)、周明、王磊、刘姐等人已陆续到齐,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昨天李铮说要召开“下一阶段规划会”,大家都猜是有新动作。
“同志们,先给大家看个宝贝。”李铮把图纸铺在桌上,75mm步兵炮的分解图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吴博文率先凑上前,手指顺着炮管线条滑动,眼镜滑到鼻尖也没察觉:“这是……步兵炮?炮管长度、炮架结构、膛线缠度,标注得太详细了!”
王铁锤粗糙的手指抚过图纸上的炮管锻造工艺,眉头微蹙:“这炮管得用高强度钢,咱们现在炼的粗钢硬度不够啊。”
“王师傅别急,这正是咱们第一个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李铮示意大家坐下,拿出笔记本,“结合旅部支援和系统……上级给的奖励,我和吴博士初步拟定了三个下一阶段目标,今天咱们一起商量,把细节敲定。”
他清了清嗓子,第一条就直指核心:“目标一:仿制75mm步兵炮。这是提升部队重火力的关键,咱们分三步走。第一步,由王磊牵头,改进炼钢工艺——图纸里提到‘简易调质处理’,用木炭加热后水淬,能提升钢的硬度,你需要尽快拿出具体方案,下周开始试验。”
王磊立刻点头,掏出随身的小本子记录:“我昨天已经勘察了铁矿,今天就带工人采矿,先炼出一批粗钢,再试验调质工艺。不过得加派人手,采矿和炼钢至少需要15个熟练工。”
“没问题!”李铮当场拍板,“王小柱,你从战士里挑10个有力气的,再从根据地招5个有采矿经验的老乡,归王磊调度。”守在门口的王小柱立刻应声:“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步,炮管锻造和膛线加工。”李铮转向王铁锤和周明,“王师傅,你负责打造炮管的锻打模具,旅部给的工具钢硬度够,先锻出炮管毛坯;周师傅,你和吴博士一起,研究给车床加装膛线加工装置——图纸里有简易拉床的设计,咱们可以用现有的车床改造,这是关键,要是膛线加工不精准,炮的精度就没法保证。”
王铁锤拿起图纸上的炮管毛坯图,眯着眼看了半天:“这炮管一头粗一头细,模具得分两次锻打,我需要三天时间做模具。”周明则盯着拉床设计图,手指在桌上比划:“改造车床不难,但需要做一套拉刀,得用最好的工具钢,保证硬度。”
“材料优先供应你们!”李铮承诺,接着说第三步,“炮弹和炸药由刘姐负责,陈平、刘军两位技师协助。你们之前不是在研究硝化甘油吗?先小批量试制,争取半个月内做出稳定的烈性炸药,炮弹壳由王师傅锻打后,让零件组加工成弹头和弹体。”
刘姐点头,语气带着信心:“硝化甘油的温度控制我们已经摸透了,就是批量生产需要更大的反应容器,我今天就找孙师傅(此处为原章节人物,负责杂项锻造)做几个陶制反应罐。”
敲定完火炮仿制,李铮接着说第二个目标:“目标二:扩大机床规模,提升加工效率。咱们现在有3台车床、1台液压机床,不够用。王师傅,你带领铁匠组,用旅部给的工具钢,再打造2台土造车床和1台铣床——周师傅,你把兵工厂的车床图纸画出来,给王师傅当参考,争取一个月内完工。”
“另外,吴博士之前提的‘加装简易进给机构’,这周就动手改造现有的3台车床。”李铮补充道,“周师傅有兵工厂的经验,你主导改造,吴博士协助,争取把零件加工误差从1.5mm降到0.8mm,这样轻机枪的核心零件就能自己加工了。”
吴博文和周明对视一眼,齐声应道:“没问题!”
最后一个目标,是关乎长远发展的技工培训。李铮看向众人:“目标三:建立技工培训体系。咱们现在技术人员太少,得自己培养。我计划选拔20名根据地青年,组成第一期技工培训班,分三个方向:机械加工、锻打、弹药制作。”
他分配任务:“周师傅负责机械加工培训,教大家车床操作、零件测量;王师傅负责锻打培训,教大家火炉控制、模具使用;刘姐负责弹药制作培训,教大家子弹复装、炸药配制基础。培训期一个月,期满考核,合格的直接加入各生产组。”
“学员从哪儿来?”刘姐问道。
“我已经和张团长说好了,他会通知各村庄,选拔16-25岁、识点字、肯吃苦的青年。”李铮说,“王小柱,你负责学员的报名和筛选,后天开始,在张家坳村口设报名点。”
会议开了整整一上午,每个目标都拆解到具体负责人、时间节点和资源需求。散会后,大家立刻行动,整个军工车间工地瞬间忙碌起来。
王磊带着15名工人和战士,扛着铁锹、镐头钻进深山,找到之前勘察的铁矿脉,开始采矿。铁矿砂藏在岩石夹层里,工人们先用镐头凿开岩石,再用铁锹把铁矿砂铲进竹筐,由战士们挑下山。王磊则在一旁指导:“挑颜色深的矿石,含铁量高!别用蛮力凿,顺着岩层缝隙来!”
王铁锤回到铁匠铺,支起三个红炉,带领4名铁匠开始打造车床零件。他拿着周明画的图纸,先熔化工具钢,把钢水倒进模具,冷却后取出毛坯,再用大锤反复锻打。火星溅在他脸上,他浑然不觉,只是盯着零件的形状,时不时用尺子测量:“再锻打一遍,让钢的密度更均匀!”
周明和吴博文则围着一台旧车床研究改进。周明蹲在车床下,用粉笔在床身上画标记:“这里装丝杠,连接手摇柄,带动刀架自动进给。”吴博文则在一旁计算丝杠的螺距:“螺距10mm,转一圈刀架走10mm,这样误差就能控制住了。”两人一边讨论,一边动手拆卸车床的旧部件,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浸湿了衣领。
刘姐则带着陈平、刘军,在临时化工帐篷里忙碌。他们用孙师傅新做的陶制反应罐,按比例混合浓硫酸、浓硝酸和甘油,放在冰水盆里冷却。陈平盯着温度计,声音沉稳:“温度5c,可以加甘油了。”刘军小心翼翼地往反应罐里倒甘油,刘姐则用玻璃棒缓慢搅拌,三人配合默契,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比。
李铮穿梭在各个工作区域,一会儿帮王磊指导工人采矿,一会儿给王铁锤递工具,一会儿又帮周明和吴博文测量零件尺寸。中午吃饭时,他刚端起搪瓷缸,就看到王小柱跑过来:“李主任,张团长派人来,说旅部又送来了一批物资,有20把新凿子和10把钢锯!”
李铮放下搪瓷缸,立刻跟着王小柱去清点物资。看着崭新的工具,他心里更有底了——有了这些工具,王铁锤打造机床零件的速度能更快。他转头对王小柱说:“把工具给王师傅送过去,让他加快进度。”
傍晚时分,李铮回到临时办公室,看着桌上的规划表,每个目标都有了进展:铁矿已经采了500斤,车床主轴的毛坯锻打完成,车床改进的丝杠正在加工,硝化甘油试制出了500克。他拿起笔,在规划表上逐一打勾,嘴角露出笑容。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建设中的军工车间上,工人们还在忙碌着,拉歌声、锻打声、机床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激昂的奋斗之歌。李铮知道,虽然接下来的路还有很多困难,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朝着目标前进,就一定能造出属于自己的火炮,打造出强大的军工车间,为抗战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