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的初冬来得猝不及防,一场薄雪过后,作坊周围的山路结了层冰,踩上去咯吱作响。李铮站在铁矿开采点旁的空地上,手里攥着一块刚采出的铁矿砂——深褐色的矿石里嵌着点点银白色的铁星,这是他们未来钢材的希望。自从周青带回敌占区封锁加剧的消息,自建冶炼炉就从“计划”变成了“急需”,若不能自己炼出合格的钢材,作坊里的机床很快就会因缺零件停转,复装子弹的弹壳也早晚会断供。
“李师傅,耐火砖和焦炭都运来了,就在那边的空地上!”孙小虎裹着厚棉袄,顶着寒风跑过来,鼻尖冻得通红,手指却指向不远处的两堆物资——耐火砖码得整整齐齐,泛着青灰色的冷光;焦炭装在麻袋里,黑得发亮,还带着淡淡的煤烟味。
李铮点点头,招呼早已等候的工人和老乡:“大家抓紧时间,趁今天没风,咱们先把炉体垒起来!王师傅,炉底的承重您多盯着点,得能扛住焦炭和铁矿砂的重量。”
王铁锤应了一声,手里拿着一把泥刀,蹲在地上比划:“炉体得砌成上窄下宽的圆台形,底部直径一米五,顶部一米,这样通风好,炉温也容易聚住。”他一边说,一边用石灰粉在地上画了个圆圈,“先在圈里铺三层耐火砖,砖缝用粘土和沙子混合的泥浆填实,防止漏火。”
众人立刻分工:老乡们负责递砖递泥浆,工人里有砌墙经验的负责垒炉体,孙小虎则拿着卷尺,时不时测量炉体的直径和高度,确保和设计一致。李铮也没闲着,他从背包里拿出之前画的冶炼炉图纸,对照着现场调整——在炉体侧面预留出鼓风装置的接口,底部留了个倾斜的出铁口,还在炉顶设计了简易的烟囱,用来排出燃烧后的废气。
“小虎,你看这个鼓风接口,得往炉体里凹进去五厘米,这样风才能直接吹到焦炭上,不然风都跑散了。”李铮指着图纸,手把手教孙小虎。孙小虎赶紧拿出小本子记下来,还在旁边画了个小草图,标注“鼓风接口:内凹5cm”。
垒炉体的过程比想象中难。耐火砖又沉又滑,泥浆在低温下很快就凝固,老乡们的手冻得不听使唤,却没人喊停——大家都知道,这炉子关系到作坊的生死,关系到前线的武器供应。有个叫老陈的老乡,手指被砖块划破了,简单用布条裹了裹,继续递砖:“这点小伤不算啥,早一天把炉子垒好,咱们就能早一天炼出钢,早一天打跑鬼子!”
傍晚时分,炉体终于垒好了。青灰色的耐火砖层层叠叠,圆台形的炉身稳稳立在空地上,顶部的烟囱直直伸向天空,像一座小小的堡垒。众人围着炉子转了一圈,都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砖面,心里满是期待。王铁锤更是蹲在出铁口旁,用泥刀把缝隙又填了一遍:“明天再晾一天,等泥浆彻底干透,就能试着点火了。”
第二天中午,阳光难得穿透云层,给冰冷的空气添了点暖意。李铮让人把粉碎好的铁矿砂、焦炭和石灰石按3:2:1的比例混合好——石灰石是用来除杂质的,之前从山里采的,纯度不算高,但聊胜于无。孙小虎和两个工人推着小推车,把混合好的原料运到炉边,堆成一小堆。
“先装半炉焦炭,点燃后烧半小时,把炉温提上来。”李铮指挥着,王铁锤拿着火把,从炉顶的进料口伸进去,点燃了焦炭。火苗很快从进料口窜出来,橘红色的火舌舔着炉壁,映红了周围人的脸。两个工人立刻走到炉体侧面的鼓风接口旁,拉起之前做好的木制风箱——“呼哧呼哧”的风箱声响起,风顺着接口吹进炉内,火苗瞬间变得更旺,颜色也从橘红变成了浅黄。
半小时后,炉温渐渐升上来,李铮让人把混合好的铁矿砂原料一点点往炉里加。原料接触到高温焦炭,立刻冒出白烟,还夹杂着“噼啪”的声响。“再加把劲拉风箱,炉温还得再高!”李铮盯着炉顶的火苗,大声喊道——他知道,冶炼铁砂需要至少1200c的高温,现在的炉温估计还不到1000c,远远不够。
风箱工人咬着牙加快了速度,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落在结冰的地面上,瞬间凝成小冰晶。孙小虎也跑过去帮忙,替换下累得直喘气的工人,虽然手臂酸痛,却不敢放慢节奏:“李师傅,这样够不够?”
“还差点,再坚持会儿!”李铮从怀里掏出一个简易的温度计——这是用玻璃管和酒精做的,刻度标到1500c,他把玻璃管从炉顶伸进去,看了一眼,眉头皱了起来,“才950c,还得烧半小时。”
又过了半小时,温度计终于显示到1200c。李铮深吸一口气,对王铁锤说:“可以了,准备开岀铁口!”王铁锤拿着一根铁钎,走到炉底的出铁口旁,用力撬开了堵住口的耐火砖。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盯着出铁口——按照他们的期待,应该有炽热的铁水顺着出铁口流出来,落在事先挖好的砂模里,冷却后变成铁块。可几秒钟过去,出铁口只流出了少量黑乎乎、黏糊糊的东西,像融化的沥青,落在砂模里很快就凝固了,用铁棍一敲,还能听到“咔嚓”的脆响,里面全是蜂窝状的孔洞和黄色的杂质。
“这……这不是铁水啊!”孙小虎愣住了,手里的风箱也停了下来。周围的人也都泄了气,老陈蹲在地上,看着砂模里的“铁块”,叹了口气:“咋会这样?咱们忙活了两天,就炼出这东西?”
王铁锤也皱着眉,手里拿着那块“铁块”,用手指刮了刮表面的杂质:“杂质太多了,而且根本没完全熔化,看来是炉温还是不够,或者铁矿砂没处理好。”
李铮没有说话,他蹲下身,仔细观察着那块“铁块”,又摸了摸炉壁的温度,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判断。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对众人说:“大家别灰心,第一次尝试失败很正常。我刚才看了,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炉温不够,虽然温度计显示到1200c,但炉内温度不均匀,中心温度够了,边缘还是低,导致铁矿砂没完全熔化;二是铁矿砂没预处理,里面的泥土和石头太多,杂质没除干净,就算熔化了,也会混在铁水里。”
他顿了顿,又说:“明天咱们先改进两点:第一,在风箱旁边再加一个鼓风接口,用两个风箱同时鼓风,让炉内温度更均匀;第二,把铁矿砂先筛选一遍,用筛子把泥土和小石子筛掉,再用水淘洗,进一步去除杂质。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肯定能炼出合格的铁块!”
众人听李铮这么一说,心里的失落渐渐散去。老陈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李师傅说得对,失败了再改就是!明天我早点来,帮着筛铁矿砂!”孙小虎也用力点头:“我负责改装鼓风接口,保证两个风箱都能用上!”
夕阳西下,寒风又起,简易冶炼炉静静地立在空地上,虽然第一次冶炼失败了,但它像一个希望的符号,立在根据地的土地上。李铮看着围在一起讨论改进方案的众人,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算没有专业的设备,没有充足的物资,他们也能靠自己的双手,炼出属于根据地的第一炉钢,为抗战胜利筑起坚实的根基。